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語言與溝通


很多文章的句子裡,會讓我傾心不已:對對對,你說得很有道理,我非常明白那種感受。但是怎麼做?你可不可以講得更清楚一點?舉點例子來?

跟人說話也是同樣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常用這句話邀請他們繼續談下去:例如說...

如何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意圖,我想是非常困難的。

之間最困難的,比起使用語言的能力,就屬表達自己的真實的勇氣了吧。


如果一個人努力地在文字上琢磨,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說錯了,或說得不夠,可以透過對方的表情、回應來了解,並且在下一次說話中,調整自己的語言,加以補充說明,仍舊是一段良善的溝通。

如果一個人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即使當下清楚明白地,使用正確的語言表達當時的念頭,仍舊會給對方帶來一種不確定、不真實的直覺感受。即使之後再補充說明,也同樣地,會讓人心想:你現在說的跟剛剛不一樣,哪一個是真實的?或者兩者皆非?這種不敢表達真實的狀態,有時也會讓自己陷入一種模陵兩可的態度。因為自己也不確定哪個是真的,好像都是真實無虛的。

(我暫時想不到適合的例子。)

蔡穎卿談語言學時,曾經關注這樣的焦點:

前幾天我看到正在申請大學的女兒寫著一篇散文,準備寄給芝加哥大學,題目很長也很有趣: 「人們總認為語言是一個橋樑,能夠使他們團結並藉以達成經驗、感受與思想的分享;雖然如此,我們更感興趣的是語言如何使人不同。從你自己使用語言的特點來 談,比如說你用來與自己交談時的那種聲音、你被驚嚇時所使用的字眼,或是你那些沒有人會用,甚至沒有人會了解的特殊詞句或肢體語言。告訴我們你的語言如何 使你與眾不同,在回答時你也可以檢視自己的語言韻律、節奏、口頭禪或其他特質。」

曾經,我是個不多話的人,每次出口,都是百般琢磨過。我記得那時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對我朋友說,你們都能對主題有深刻見解,而我卻沒能給予什麼好的見解。他卻告訴我,他認為我的話語雖少,卻很特別,會讓人從不同角度去思維。

現在的我,像是急於和人有所交集,雖然反應快速,讓人不需不耐地等待,卻也無法有深刻獨到的意見,只能使用一些粗淺的文句。相對地,會來和我溝通,尋求協助或建議的人也少了。用流行的術語來說,叫做嘴砲。(流行的術語,有時是很有畫面的,例如嘴砲就讓人聯想到一張嘴像砲台一樣地說話,話語就像砲一樣襲來。以前則是流行"機關槍",不過可以只單論說話的速度,而非內容具有攻擊性。)

 一個人外在的衣著打扮,可以讓人有高貴、氣質的感受,也可以讓人有俗氣、隨便的感受。一個人的談吐也是。愛美,不僅僅可透過外表來展現,也可表現於內在涵養中。如何在語言中精煉文字,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跟打扮一樣重要的。

星期一的冥想練習是正語:

唯有致力於更高層次發展的人,能夠在談話時說出有感受或有意義的話語。為說話而說話並不好,尤其要避免將 主題糾纏在一起的泛泛對話。一個人絕不該和同伴切斷關聯,而應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的對話,回應出有思考的話語,並從各個角度來思維。寧可保持沉默也不在 沒有原因之下說話。一個人應該試著不說太多或說過少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