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魯道夫 德瑞克斯與他的錯誤目標理論

以下引用自台灣wiki:

魯道夫·德瑞克斯 【Rudolf Dreikurs 1897.02.08-1972.05.25】,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逝於美國芝加哥。

1918 年開始其醫學研究生涯。當他是一個醫海陸空生時結識了 A.阿德勒,那時阿德勒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精神病學家了,他對德瑞克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23 年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后,德萊庫斯與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與兒童諮詢,直到阿德勒離開奧地利。

他們都提倡社會影響和心理衛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強調家庭和學校的意義,相信一個人在其生命早期形成的習性對後來成長的制約性,認為適當的兒童教養取決於健康的態度和目標。為此,他們歇盡全力培訓父母和教師,建立兒童指導診所,提倡預防醫學,以便兒童體驗積極的人際關係,並發展一種把自已歸因於社會成員的感覺。

作為一個聲譽日盛的精神病學家、教育家和諮詢顧問,他領導了維也納和美國的社會精神病學。1928 年,他在其私立診所發起集體心理療法,並且探索把集體作用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的新方法。但是,由於政治的原因,特別是由於反對在奧地利滋生的不民主傾向,他於 1937 年告別祖國,第一次赴巴西講學,並在那裡創建了里約熱內盧阿德勒學會。次年,他去美國芝加哥,在那裡安了家。

1937 年阿德勒逝世,他擔負起領導個體心理學的重任,並在美國創辦了阿德勒派的刊物。為了仿效阿德勒在維也納創建的兒童指導診所,他在芝加哥也建立了一些兒童指導中心,並赴美國、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國家培訓父母、集體領導者和社區諮詢人員,1940 年,德萊庫斯倡導了「雙向訪談」療法,1950 年為發展音樂療法作出了貢獻。作為一個發展集體療法的領導人,他的研究激勵了 J.L.莫雷諾在美國的嘗試,並使他在其私人診所把心理劇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他認為,所有學生的行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學生總想獲得認可,其行為也傾向於達到達一目的。學生出現行為不當,主要是為了追求某種目的,或者是因為某種錯誤的目的。錯誤的目的主要有四種:

尋求注意;
尋求權力;
尋求對他人報復;
尋求獨立的願望。
學生表現出這些違反常規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做出必要的個人調節以適應在個人間結構平等的團體中共存的需要。這種無能表現是由於學生早期家庭生活中出現的自尊問題而造成的。

他提出了德瑞克斯理論,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自我紀律,教育學生對其自身的行為負責。該理論以四個主要思想為基礎:

學生必須知道他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學生必須形成自草,同時學會尊重他人;
團體成員有責任影響其他個體成員來使其有適當的表現;
學生有責任了解正當行為規則及不正當行為的自然後果。

他曾說:「只有得不到鼓勵的孩子,才會做出負面的行為。」

他長期擔任美國人本主義協會副主席,寫過有關宗教信仰和心理衛生相互作用的文章,並且是白宮兒童和青年會議的代表。他曾任美國芝加哥阿德勒研究所的指導者、芝加哥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及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建立了阿德勒研究院。他熱情關心社會價值,強調民主生活和社會平等,並把這些作為社會興趣和心理衛生的基礎。他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晚期癌症給他帶來的痛苦,從事教學和寫作直至去世。

理論重點:(謝念儒整理、張民杰審校,引用自http://vschool.scu.edu.tw/mjweb/%E7%90%86%E8%AB%96/10.htm)

一、主要概念(整理自單文經等譯(2004)M. L.Manning, , & K. T.Bucher原著。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一)錯誤目標:所有的不當行為都是因為學生有下列某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錯誤目標所造成:獲得注意、尋求權力、報復、顯現無能。
(二)民主式教學:教師在班級程序和學生的社會互動裡,應該是民主的,而不是專制的。
(三)教師應該盡力鼓勵學生的努力,但要避免對他們的工作或人格特質給予稱讚。
(四)教師必須確認學生不當行為的目標,並且依據其不當行為的性質選取合理的處分,來實施獎賞和懲罰。

二、民主式教學與班級經營的應用(整理自單文經等譯,2004&金樹人譯,1994)
(一)錯誤目標:學生得不到社會期許、肯定、地位(歸屬的需求),轉而有下列四個錯誤的行為:
1、獲得注意:
(1)    當學生發現無法獲得所要的認可時,會轉以不良行為來獲得注意、證明受到接納。
(2)    當學生透過有用的貢獻、或社會接納的方法,以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地位無效時,學生大部分會試試其他的方法去獲得注意。他們事實上甚至樂於接受懲罰,也不願意受到忽略。
2、尋求權力:
(1)    尋求權力的學生會以反抗老師和做其他想做的事情,來企圖印證自己的權力。
(2)    學生對於權力的需求是藉由爭辯、反駁、說謊、發脾氣和攻擊行為表現出來。
(3)    這些學生只有在成為情境的主宰者,或可以控制其他人時,才會覺得有自我的價值。
(4)    教師要避免捲入權力的鬥爭。
3、尋求報復:
(1)    學生會藉由傷害別人,從報復中得到自尊。
(2)    學生相信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從中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
4、顯現無能:
(1)    學生顯現出無能,甚至放棄自己。
(2)    他們覺得:如果別人相信我是無能的,就不會再管我了。

以上四個錯誤目標都基於一個想法:「他們是使自己顯得重要的一個手段。」而教師的挑戰就是要決定學生行為所反映的錯誤目標是什麼,再確認應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

(二)合理處分的運用
1、在處分之前,教師必須建立明確且簡單的班規。
2、班規建立後,要列出合理的處分和綱要。
3、建立學生負起自己行為的責任,教導學生懂得自我約束。

(三)以鼓勵取代稱讚
鼓勵著重的是「學習過程」,稱讚著重的則是「學習成果」。
1、經由鼓勵,可使學生:
1) 覺得學習是有價值的。
2) 幫助學生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
(3)    接納自己,引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2、對想要鼓勵學生的教師所提供的建議:
(1)    多給正向的意見。
(2)    鼓勵學生求進步。
(3)    鼓勵學生多努力。
(4)    強調優點。
(5)    強調錯誤中學習,錯誤不是失敗。
(6)    刺激內在動機。
(7)    鼓勵學生獨立。
(8)    教師對學生的能力有信心。
(9)    提供援助以克服困難。
(10)鼓勵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11)聯絡簿多記正向的事。
(12)對學生的工作表示驕傲。
(13)要樂觀與熱忱。
(14)準備所有學生成功的途徑。
(15)常說鼓勵性的話:你已經進步、再嘗試。

(四)鼓勵的注意事項
1、不應該鼓勵學生與他人競爭或比較。
    2、不要指出學生能夠變得多好。
    3、不要使用「但是」的敘述。
    4、不要使用一些話,例如:「是時候了」。
    5、不要放棄不反映的學生。

(五)以邏輯後果代替懲罰
1、即讓學生瞭解結果與不良行為有密切關聯。
2、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如何表現。
3、讓學生學會依內在的規律控制自己的行動。


以下引用自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2012/02/dreikurs-dreikurs.html

(有些例子我不是很理解或確定,需要一些討論...)
·                     錯誤的目標可分為以下四類:
1. 尋求注意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自以為只有在大家注意他時,他在世界上才有一席之地。其表現行為有以下四種:

                  主動建設性行為,如:偏激的批評
                  主動破壞性行為,如:愛表現、扮小丑、炫耀、搬弄是非、囉嗦
                  被動建設性行為,如:過分愛乾淨、過分小心、刻意想成為楷模兒童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愛哭、害羞、不愛表現、無精打采

2.  尋求權力: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具有權力才能證明自己的重要性。這類孩子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攻擊傾向,想要當老大。其表現行為有:

                 主動建設性行為,如:發脾氣、反駁、爭論、公然反抗、欺騙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懶惰、倔強、不服從、不在乎

                 解決方案:提供選擇,讓孩子做主

3. 尋求報復:尋求報復的孩子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沒有人會喜歡他,他的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如同別人傷害他一樣,容易觸法犯罪的人也是這類型的孩子。其表現行為則為:

                  主動破壞性行為,如:傷害他人、偷竊、尿床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勉強、被動

4. 自覺無能:這種孩子將無能當作盾牌,顯出無法勝任的樣子,避免任何可能失利的狀況。其表現行為只有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愚蠢、怠惰、拒絕與人互動



其他參考書目:
一、教室裡的春天

二、孩子的挑戰:不動怒,不當孩子的奴隸,ㄧ樣教出好小孩?
作者: 魯道夫.德瑞克斯、維琪.舒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