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愛與權威



談「愛與權威」

覺醒的人才懂得愛,認識自己的人才懂得愛。當你覺醒了,你或許會發現對自己的愛也是對人類的愛,對他人的愛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愛。愛會引導我們去正確做事。愛使我們有力量,愛使我們溫暖。愛會傳
遞溫暖和力量。愛會增強我們和孩子的生命力。

老師(家長)的自我、心靈和生命力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們。愛會自然樹立起我們權威。權威就是愛。

權威不是靠外在的獎勵和懲罰。權威不是命令,而是關係、健康。要讓孩子熱愛你,你首先要熱愛所有的孩子,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環境。最調皮的孩子也需要、熱愛權威的。你的權威性取決於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人的日常行為,湧現大腦的第一個暗示,往往都與本能相關。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反應都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所以要三思而後行。 我們會本能斥責吵鬧的孩子,這是我們祖傳的教育的慣性驅使的。

真正的無私的愛是世界上最難的事,甚至對自己的子女也如此。當我們我更瞭解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期待過急過高,其實那不是真正的愛,愛是沒有期待的,不要想著孩子如何轉變符合我的意願,那樣成人的工作才是有效用的。

孩子的不良狀態其實在告知我們孩子的狀況,吸引我們去關注。調皮搗蛋並不意味著孩子很壞或我們不是好老師。他們可能在經歷一些特別的不同尋常的事件、感受。我們教訓的可能是美好的東西。孩子也許不是你看到的表面的那個樣子。

在我們的教訓中,使孩子變得乖巧安靜聽話,反而是真正的傷害,很多孩子變成小大人,沒有孩子的樣,那樣長大後,孩子往往不能成為自己,他只會習慣聽命于訓誡。「孩子是帶著上天的禮物降臨的,我們需要把障礙弄開,把上天的禮物保留下來,而不是摧殘。”

教育其實是等待,我們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學會等待。

孩 子是帶著愛的尊敬來看待我們的,出自內在的愛和尊敬把我們視為權威。他們願意服從是出於愛和尊敬,而不是懲罰等。他年幼時自發把我們視為榜樣,當我們帶著 愛和敬畏對待孩子,他們成人後就會帶著愛和尊敬看待他們自身上「更高的我」。我們好的榜樣示範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更高的我,如果只是獎勵懲罰的權威,不會 鼓勵他們將來朝向更高的自我。或許會使他們刻意違背更高的自我。

為什麼要帶著愛去工作?孩子需要信任我們的愛是為了他們。教書育人是非常嚴肅的責任。華德福老師晚上對每個孩子做一次冥想,在頭腦中創造圖景,——孩子的理想的更高的自我的圖景,一週三、四次,不是用語言詞語,後來腦中冥想的圖景就會自動湧現,越來越清晰。

華 德福教育認為:孩子的成長就是內在的轉變, 9 歲前是內外融合在一起,不會質疑,到了 9 歲開始與世界分離,站在世界外看,覺得世界不同了,他們開始思考到底自己對不對,成人總是對的嗎?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在,看到黑暗面,不理解時就會害怕,害 怕世界害怕自己內在的東西,去嘗試做一些壞的事情,開始越界,覺得自己突然變成另一個人。這時候,要讓他去真正認識自己和世界,需要權威。愛和智慧的權威 會説明他們度過難關。

面對難辦的孩子,老師也要讓更高的自我呈現出來。不僅只看到眼前的事實,而是要看到理想的狀態,為他 們更理想的那個人而工作。帶著愛和信任,你的工作會更有力量,會説明你看到孩子內在閃光的東西,使他們自己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重要的是不是說漂亮話,或 者說連自己也不相信的話,老師要學會辨識這些孩子身上的品質,用詞語命名,告訴孩子,讓孩子也相信有這樣更高的自我的存在。

成人的自我要堅定,才能有力量有引導孩子。青少年經常有一種衝動,要衝出自我,常會發脾氣,不確定界限,大人需要理解、引導,但不是用清晰的道德訓誡。年輕人需要對手。老師可以讓強大的更高的自我引導他,也引匯出孩子更高的自我。

常常我們直接去引導指示孩子怎麼做,那樣更容易,看起來更省時間。但是卻不會鍛煉發展出能力。更有長期效應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找出問題所在。信賴孩子身上存在更高的自己。

對 年幼的孩子急著用對錯評判來教育,說這是對的應該做,那是錯的不應該做。——這是說教,這樣子就容易造成機械化的權威。孩子需要的只是榜樣,因為他們通過 模仿學習。他們不是通過聽而是通過看和做來學習的。你的言行舉止可以作為模範,孩子自然就會習得。你自己都做不到又要求孩子做,孩子就會很疑惑。你也就喪 失了權威。

愛和自由是緊密連在一起。單純為了紀律就很容易失去自由;單純為了管制就很容易失去愛。

我們需要放下我們作為教師的意識,消除我想怎麼樣,把自己放空。提供説明並不是讓受説明的人依賴我們,而是為了以後他們不需要幫助,自己能解決問題。

可 以利用故事故事對孩子的無意識工作,比如聖經故事中上帝就是神聖性權威,上帝是一種引導的精神力量,是愛、智慧的權威,能看到人類發展好的、不好的東西。 引導人們向善,做得更好。他也制訂規則,不好就罰,告誡人們要負責,讓人承擔責任,讓人從錯誤中學習,意識到應該怎麼做才好。

故事中什麼人帶著使命,經歷很多苦難,最後度過難關。這樣的故事就讓孩子心裡產生新的圖景。

創世紀故事讓孩子瞭解善、惡、不道德,故事中總是有權威存在,使善的戰勝邪惡。在故事中,孩子潛移默化瞭解世界是怎樣來的,自我是什麼,真正去認識世界,建構起自己內在。這樣的故事其實也是有治療作用的。(在故事中,不要評判誰對誰錯,只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也要有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他們偏離一點,讓孩子們有調皮的時候。

史 代納說幼兒整個就是一個「感官」。因而環境(包括他人)對兒童器官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影響巨大。幾乎全部行為方式及大部分較完善的生理髮育是通過與環境的 相互作用後天獲得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因為他的環境、教養方式、獨有經歷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接納。防範在先是比較好的,平時注意觀察,而不是等出了問題 才去關注。

幼兒以自己獨具特徵的方式對所有印象作出自己的反應。因此,此一兒童的體驗有別于彼一兒童。

兒童需要另外一些清楚認識到自己道德影響的人作為榜樣。一個在有道德氛圍環境中長得的孩子,會學習以道德心對待環境和他人。

兒童是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個人。首先要瞭解孩子,瞭解了孩子就會愛他,愛孩子才會負起責任,才會以應有的方式去愛他。兒童獲得的體驗會影響到他們成人以後的行為方式。

借助孩子我們可以發現自身不完美之處。學生的頑皮其實證明他們對你有好感;孩子的情緒宣洩證明他們需要你;孩子需要你證明了你的價值。

詩人華茲華斯說:「兒童身上與生俱來就孕育著未來人的種子。」意味著兒童身上有許多未來才出現的能力。為了喚醒它,需要成年人、教育者無私的培育。我們的任務就是為孩子創造這樣的好環境:讓已經孕育在他身上的得以發揮。盡可能清除妨礙這些才能發展的障礙。

所以記住:孩子能做的事不要替孩子做。「學習」的本質就是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從錯誤中獲取新的力量的能力。

孩子身上的某些好品質是緩慢發展出來的。一個人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教育就是與孩子的心靈相遇。必須懷著敬畏、崇敬之心。沒有有崇敬心,就很難深入理解人類和外在世界。

教師要自我教育,跳出舊的自我,這是一項持久任務,只有學會了才能教別人如何做,只有遏制住了自己的敵視的態度,才能動員別人也這樣做,只有克制住自身權勢欲的人,才能成為他人自製的榜樣;只有生活得真實而且以行動讓人信服的人,孩子才會從他那裡接受教育。

具備獨立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人才算得上一個完整的人。當老師對新事物、未知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向生活學習,他就在不斷成長。這樣的人才會成為愛和權威的榜樣。

出自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49&do=blog&id=4529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