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閱讀最終目的 王文華


意外的參加了台中的國際書香會
擔任顧攤的人員
因此並沒有很仔細的看每一個攤位

結束工作後
聽到了王文華先生的演講末段

他提到,閱讀只是一個手段,當你沒有錢、沒有資源的時候,你只能透過閱讀來增加閱歷。
但如果你有錢、有資源,你應該做的就是去"行動"。
你可以到後面的攤位去買蛋白質女孩,但如果可以,你應該像旁邊那個男的(指向旁邊椅子上的那對情侶),談場戀愛然後結婚,實際去體驗人生。

王文華的媽媽看完哈利波特,對王文華說了一句話,
連哈利波特都結婚了,你怎麼還是個光棍阿?

這句話真是太妙了。
哈,他自己都覺得,他媽媽真得是很特別的一個人物。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邀請


邀請(一)
印第安長老口述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不是敢夢想你心中的渴望?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為了愛,為了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什麼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觸摸到你憂傷的核心,你是不是對命運的背叛,開敞了心胸,或是變得枯萎,因為怕更多的傷痛,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而不是去隱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悅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讓激情充滿了你的指尖到趾間,而不是警告我們要小心,要實際 要記得做為人的侷限。


你跟我說的故事是否真實?我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能夠,為了對自己真誠,而讓別人失望。


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靈?,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看到美,雖然不是每天都美麗。你是不是能從生命的所在,找到你的源頭。


我也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失敗共存?不管是你的還是我的,而還能站在湖岸,對著滿月的銀光吶喊 「是啊!」


你在哪裡學習?學什麼?跟誰學?我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是什麼在你的內心支撐著你。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單獨相處,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自己的伴侶,在空虛的時刻裡。


邀請(二)
奧瑞亞山居夢者,印地安長老(此文是由一加拿大女作家蘇非亞布朗創作,印第安長老為其筆名)


我對你的職業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的渴望,你是否能勇敢依循內心的憧憬,大膽的作夢。


我對你的年齡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會願意冒險,為愛,為夢想,為體驗生命,即使看起來像個傻子。


我對什麼影響你的情緒起伏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曾觸及內心憂傷的核心,你是否已從生命中的背叛恢復願意敞開心靈,或因此而蜷縮封閉因怕再受傷害,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正視痛苦與它共處,我的或你自己的,而不需任何躲藏淡化 偽裝或修飾。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喜悅共處,我的或你自己的,你是否能與狂野共舞,讓狂喜浸淫你全身,穿透每個指尖,不在心存戒慎恐懼,不再要求實際務實,忘記身為人類的限制。



我對你所告訴我的事是否真實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能為忠於自己而讓他人失望,是否能背負他人對你的背叛指控,但求不背叛自己的靈魂,你是否能拋卻信仰,而仍值得信任。


我想知道每一天,你是否能在不美之處看見美麗,你是否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源頭。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失敗共存,你的和我的,而且仍然願意站在湖邊,向天上銀色的圓月高喊「是的,我熱愛生命!」


我對你住在哪裡,有多少錢並不感興趣,我想知道,在經過了生命的重創,你是否還願意懷抱希望?告訴孩子生命的美麗、生命是值得歡慶的。


我對你認識誰,或你如何來到這裡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會與我一起,站在火的中央而不退縮。


我對你在哪裡,學什麼,和誰學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當這一切都煙消霧散,是什麼在你內心支撐著你。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自己獨處,你是否真的喜歡在你空虛時陪伴的同伴。



Tad時事分析:


每次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全身總是感覺到非常的感傷又激動,感傷的是在這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如此地忠實做他自己?激動的是當我自問自己能否真實地做自己時?一股生命力直搗腦門.......



我心中的唯一答案是:「我願意去做!」


最高興的是,我已經懶得去找理由去描述「我為甚麼……」,「我應該……」,這種諸如此類的邏輯與思考。


我的腳步放慢了,不再追求時間與效率,我可以感覺到雙腳自己的脈動。


我的眼睛累了,不再觀察與分析別人,我可以看見我的慾望升起與消失。


我的雙手下垂了,不再交叉環抱胸前,我可以放鬆地擁抱任何人。


我的腸胃放鬆了,不再急促吞嚥,我可以慢慢享受品嚐美食。


我的呼吸自然了,不再急促或忘記呼吸,我可以好好地呼吸美妙的空氣。


我沒有什麼知識可以討論,但是很願意傾聽你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看見你發光的眼神,這是我最快樂的一件事!


我慶幸,我還有時間能聆聽你的分享!



.................................................................


2009年,一個偉大的叛逆年,做真實的自己……。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ScS1EcKFR0Po2_NRrS5wuP_G3Dhq/article?mid=372

閱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與同理心


閱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與同理心

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

生而有涯,學也無涯。既然生命無常,那麼,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洪蘭老師強調: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知識。
美國的航空英雄林白於1927年開飛機跨越大西洋,但在不到50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壯便登上了月球。當時正在美國唸書的洪蘭老師,在活動會場看見了林白,也目睹「人類的一大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對於短短50年間科學的大躍進感到非常震撼的她回憶著說:「在那當下,我看到了人類從不會飛行,到能登陸月球;我真的感受到了透過閱讀傳播知識的力量,也瞭解到原來『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的真正涵義。」作者窮一生之力寫了一本書,我們只需短短的幾週讀完,從此便能看得更高、更遠了。

閱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與同理心

閱讀除了能讓我們看得更高、更遠,還能防止大腦老化、培養創造力與同理心。洪蘭老師以兒子為例,暢談了兒子在閱讀後的種種改變。
美國學校的學生社會科一學期要讀4本書,到了高中畢業,宗教和種族相關的社會科經典便讀了24本書,這是對同理心很好的訓練。
在美國,有色人種都有各種充滿歧視意味的稱號。當學生說了不雅的歧視話語時,一般老師雖然會叫他們「用肥皂洗嘴巴」以示懲罰,但是卻成效不彰。而洪蘭老師的兒子在八年級時讀了《梅岡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奴隸船》(The Slave Ship: A Human History),和《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後,卻有了很大的改變。

有一天,洪蘭老師的兒子問她:「媽媽,白人和黑人在基因上差多少?」她說:「0.1%。為什麼這樣問呢?」這時,她兒子正讀到《奴隸船》書中主角被酋長出賣的段落,他不明白主角這麼信任酋長,為何酋長還要出賣他?洪蘭老師回答說:「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會知道你的弱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出賣別人」,因為一旦被最親近的人出賣時,傷害是很深的。而這也是閱讀的好處,因為一邊看書,可以一邊教孩子從同理心去學會倫理道德。
在《奴隸船》中,有段情節談到奴隸船突然遇到颱風,大家決定棄船逃生,但是有位白人小女孩覺得不能沒有給黑奴逃生的機會,於是偷了鑰匙潛入船艙下,把還不知道即將遭遇船難的黑奴腳銬一一解開,讓他們得以逃生。洪蘭老師的兒子在閱讀到這個段落時,因為很有感觸,所以一直來問洪蘭老師問題。
她發現兒子在看了這些書後,不會再用帶有歧視的語言了,因為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事。尤其是在閱讀《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之後。這是一本關於智障者,無法在人心險惡的社會上存活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智障孩子的好朋友因為不忍心看到他被警察抓去折磨,因此只好忍痛將他悶死,讓他早點脫離黑暗的社會。這本書更引發了實際的行動。
有一天,洪老師收到了一張兒子的曠課通知單。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前些時候兒子看見喜憨兒遭社區居民排擠的新聞,發現故事中的不平等也存在生活中,於是,他和同學拿著五千塊的園遊會糕點經費,捨棄學校旁邊的知名糕餅店不買,午休時間坐公車千里迢迢到「喜憨兒烘培屋」購買糕餅。但沒料到公車繞了一大圈,所以因回校逾時而被記了曠課。洪蘭老師知道原委,既驚喜又感動,因為她明白即使日後有不公不義的事發生,兒子也會挺身而出,而且盡一己之力去改變它。

用合適的方式,將孩子引進閱讀的門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閱讀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像女孩多半喜歡童話類的故事,而男孩則大多喜歡實作的活動。同樣是《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女孩可以交出兩張洋洋灑灑,充滿憐憫心的心得報告,男孩則交出短短幾行字。因此,在引發男、女孩的學習動機時,一定要隨著偏好而因材施教。
洪蘭老師分享了兒子的例子說:「我兒子小時候不聽童話故事的,因為他覺得那都是虛構的。九年級的時候,老師因暸解孩子的性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因此他請女孩寫讀書心得,請男孩做島的模型。兒子很高興不用看書寫心得報告,不過事實上,為了把島的正確座標和方位定出來,他和組員足足把小島的書前前後後看了三遍,才完成島的模型,但是他卻自始至終認為老師對男生比較好,沒有要他們寫讀書心得報告。」這就是引起學習與閱讀動機的好例子 。

閱讀時,請讓孩子專心

當孩子閱讀時,需要動用到視覺皮質、聽覺皮質與前腦的共同運作。洪蘭老師舉例說明:「看到“CAT”三個字母,首先“C”傳到視覺皮質,到了聽覺皮質變成/k/的音,接著便放到工作記憶裡;同樣的,“A”和“T”也是以此類推。之後,將這三個字母組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是唸成/kæt/,便知道是『貓』的意思。」
因為閱讀牽涉到工作記憶,因此,閱讀時若旁邊有其他的聲音刺激,閱讀行為便會受到干擾。所以洪蘭老師也特別提醒爸媽,當孩子在看書時,絕對不要在旁邊看電視或說話,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干擾到孩子。
聽洪蘭老師演講,台下所有的聽眾總是覺得時間太短,但心裡和腦袋裡其實早已裝得滿滿的。看來高深的腦科學實驗,經過洪蘭老師的說明引用,全都變得可親易懂,一個個的育兒生活案例,也讓爸媽更清楚明白,教養孩子應該有更好的作法,為人父母也能有更多信心!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洪蘭老師演講精華 (一)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洪蘭老師演講精華 (一)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家中生養男孩的爸媽,相信都曾為了兒子說話的能力比同班女生還慢而感到困惑的經驗。針對這點,洪蘭老師指出:女生比男生還早熟的證據不只表現在身高體型上,也藏在腦袋裡。

女生的大腦因為發展速度比男生快,所以,語言能力自然也就比同齡的男生好。不過,男生大約到了國中階段開始發育後,就會迎頭趕上,所以父母其實不用太擔心。「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比較笨、比較偷懶,他只是比較『慢熟』;時間到了,他自然能夠展現能力,根本無須揠苗助長。」洪蘭老師如此提醒爸媽。

另外,從一對11個月大的同卵雙胞胎學走路的實驗,也能說明腦與學習的關係。實驗中,只單獨讓雙胞胎哥哥每天學習走路5分鐘,因此,到了13個月大,哥哥已經會走路,弟弟還不會;但是到了15個月大時,實驗者卻發現雙胞胎兄弟兩人走得一樣好。「這就如同逼迫還在幼兒園的孩子就學寫字一樣。其實,只要讓孩子自然成長,等時間到了,再去學習,才能學得快樂。」洪蘭老師以大腦結構與發展的關係,直指等孩子成熟對學習的重要。
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去美國開神經學會時,洪蘭老師曾在會場的牆上看見「孩子沒有學好,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對!」這句話,非常切中他一直堅信的概念:只要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她認為:教學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只要引起動機,沒有學生不願意學習的。

她提到兒子就讀11年級時,文學老師要求孩子必須讀莎士比亞的四個喜劇與四個悲劇,兒子抽到《羅密歐與茱麗葉》,老師要他們改編成21世紀發生在紐約的現代版愛情故事。為了這場戲,兒子除了努力讀懂古英文,為了轉換成貼近紐約年輕人的用語,還特地去買饒舌專輯學RAP。在改寫的過程中,透過消化、重組,不知不覺中把莎士比亞的名句都讀進心裡了。因此,洪蘭老師很肯定的說:「所有的孩子都可教,就看教的方式。」< /DIV>
說話是本能,閱讀習慣需要培養
談到與學習息息相關的閱讀行為,洪蘭老師再三強調:「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因為人類的大腦雖擁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所以一個孩子若身處正常環境中,即使沒有人教他說話,他仍會說話;倘若沒有人教他閱讀,他就會成為文盲。

如果能閱讀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閱讀習慣會更容易養成。洪蘭老師回想起當年在美國唸書時,由於攻讀的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學科,因此即使唸完博士後,近視已經從250度暴增到900度,雖然眼睛很累了,還是很想讀。因為她真正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洪蘭老師認為,讓孩子愛上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她強調,閱讀不是課堂上的事,是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以新加坡為例,他們打從0歲就開始推廣「悅讀」活動。為了把孩子帶進閱讀的世界,他們利用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一、二年級的課本都是圖畫書、童話,方便講演故事給孩子聽,這是“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等孩子都喜歡閱讀之後,三年級的課本再改成文字為主,圖片為輔,這時候就是“Read to Learn”(從閱讀中學習),讓孩子以閱讀能力當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

本文選自《學前教育雜誌》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放榜


昨天中午一上線,就收到恭喜的訊息。當時我正在打電話,眼角喵到恭喜的字眼,腦筋空白了一半,匆忙的說聲我等等打給你,就掛掉電話了。

我,教師檢定通過了!!!

這個念頭突然竄出,急急的尋找可以證明的資料....
榜單呢?榜單呢?
天啊!!這不是眼花,是我的名字!!
揪了一個月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差點尖叫出來!

看著榜單上面,很多熟悉的名字,很開心,我們又更靠近孩子一步了!!

加油!!
我們要為孩子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