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生命,是無止盡的目標設定與追求嗎?

週六在公車站牌巧遇大學社團學妹,意外的得知了很多朋友仍時常見面聊天,真好!!!好羨慕喔!!!

雖然我的臉看起來還很像大學生,卻已經脫離大學很久了說><"
我很懷念大學的時光,那些以瘋狂日子為樂的生活。很有目標的生活。

想 當初,終於離開了只有考試、讀書、考試的生活,我終於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很努力尋找,我未來的志業。但除了賺很多錢之外,我好像沒有其他更有意義 的目標。直到我認識了我大學的社團,最後也認識了華德福教育。 那是到目前為止最幸福的生活了,我終於活得有意義,我可以每天做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者雖然很辛苦,卻覺得很有價值。

但我自從進了華德福學校工作之後,當上了華德福老師之後,我 不知道我工作為了什麼。所有我做的事情,看起來都沒什麼意義,我根本不是當老師的料,我會生氣,我會罵人,我還會做一些我自己都不容許別人做的事情。我發 現我失去了熱情,工作上沒有成就感,我還成了我最討厭的那種人。我真的適合當華德福老師嗎?或許我只是想要活在這裡而已。

我遇到了前所未見的困難。我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我不知道我該去哪裡,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

我開始把觸角伸進我的內在,看看我自己怎麼了。我花了很多時間回顧。只要遇到困難,遇到我無法理解的事件,我開始思考,是不是過去的傷痛,讓我現在必須面對這個事件,這事件為我帶來一個隱藏的祝福。

一次又一次,我發現我從十八層地獄中,一層一層的爬上來,雖然每次跌下去,依舊很重,但發現,好像沒有那麼黑暗了。

直到上一次秋訓後,細緻的回顧每一個過去的歲月,又讓我重新敘說我的生命故事。原來,故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是這麼的不同。

回顧我過去的生命,高中後到大學,那樣子追求目標(社團、成長、華德福教育)的生活,好像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父母的認同...

追到了又如何呢?達到目標之後,又是一個失去目標的生活,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想要怎麼活下去?

人生的目的就是找尋目標,然後達成目標,再繼續安排下一個目標嗎?

我的生活步調,從大學蠟燭兩頭燒的快速中慢下來了;從汲汲營營追求外在的表現中慢下來了...我想要領會一種平靜與幸福。

在孩子面前,追求表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我平靜了,所有事情好像會自己到位,也能夠幫助孩子們學習,重要的是,我也在其中有所學習。

好像是這樣...我先研究看看。

但,這算不算是下一個目標? 這問題好哲學,哈哈。

p.s  我很享受在現在的工作中,雖然還不是很好的老師,但我是個持續在進步中的老師喔!!XDDD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對待發燒的新態度

作者:寧遠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疾病的症狀也正是對疾病的治療   治療危機是免疫系統的深度反應,為身體進行清理和解毒。它是人的精神重塑身體的巨大努力,以使身體適應性更強。

對待發燒的新態度
 菲力浦·英草博士/    韓肖倩/

 菲力浦·英草於1966年從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英國和瑞士學習人智醫學。他在紐約23年,然後在丹佛10年,從事家庭醫學實踐工作,現住在科羅拉多的克裡斯通,處於半退休狀態。

 VHIncao博士,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什麼是人智醫學?

PI:當然。人智醫學是西醫的延伸,它的基礎是有遠見的奧地利科學家魯道夫·斯坦納 的學說。它不僅考慮人的軀體,還考慮精神、靈魂,生命力,或者叫。所有這些方面在人類的生理和病理方面共同作用,進行治療時也要全部考慮進去。從 1971年起,我通過在實踐中運用這些原則,逐漸對人類疾病及其治療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VH:你的治療方法的有一個特點,就是認為發燒是有益的,用泰諾或抗生素抑制發燒,對孩子的壞處大於好處。

PI:非常正確。在美國,我們對發燒和感染極度恐懼,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造成可怕 的障礙,使我們無法治癒個人和社會的疾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孩子死于肺炎、猩紅熱和白喉。今天,美國孩子很少會由於急性感染或炎症導致發燒而 死亡,這種情況在1900年前經常是致命的。醫療設備的進步、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甚至文化水準的提高對這種變化所起到的作用,要比醫學干預,如疫苗和抗生素的作用還大。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要瞭解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它產生發燒,發燒是我們身體中一種主要的防禦力量, 用來對付毒素和依靠毒素生存的細菌。家長急切地給孩子退燒,認為燒退了,孩子就健康了,其實通常都不是這樣的。我們有一種思維定式,認為生病是不好的,不生病的時候就是健康的。這不總是對的。發燒是治療疾病的火焰,是了不起的清潔工,是形成孩子的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與從出生就用疫苗、抗生素和退燒藥物抑制相比,在兒童時期經過發燒充分鍛煉的免疫系統,在成人後要強壯得多。非用即失這句諺語,用在這裡很合適。

 VH:為什麼孩子比成人更容易發燒和發高燒?
PI:通常,兒童緊張時就容易發燒。而且,兒童時期是成長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成長過程中,身體會經歷多次發育,每次發育,都會破壞舊的細胞和組織,產生有毒的廢棄物,通常身體會在重建新細胞和組織的過程中清理乾淨。這種破壞、清理和重建的過程,時刻都在通過我們身體裡的免疫系統悄悄地進行,成長中的兒童更是如此。偶爾,這種免疫系統的重塑過程會加速,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地加快了成長速度,也可能是我們因為過於緊張而中毒。免疫系統的內部加速變化有一種不受歡迎的外在結果——它讓我們生病,發炎、發燒或產生粘液,因此我們會患上感冒、流感、嘔吐、腹瀉、膿毒性咽喉炎等。免疫系統會將身體中的粘液、膿汁、細菌和其它為細菌提供營養的毒素和廢物驅逐出來。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疾病的症狀也正是對疾病的治療。因為症狀是由炎症產生,而炎症正是免疫系統解毒治病的方法。現在,無論醫生還是消費者,對於急性炎症的治療功能極其不解,這種功能與慢性炎症截然相反。

當我們用泰諾、布洛芬、減充血劑和抗生素消除症狀的同時,也在消除先天免疫系統的治療、清理和驅除疾病的能力。隨之產生的結果是,反復地使用這類藥物,使先天免疫系統對急性炎症的強烈回應冷卻下來,從而增加了患過敏、哮喘和其他輕微慢性炎症的傾向。
 VH:那麼,是不是細菌使我們生病?

我們從出生後不久開始,一生都與身體中的數萬億細菌和平共處,只有當其它因素和壓力源打破這種平衡時,我們才會生病。細菌通常都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而不是掠奪者的角色。更深入一個層次,細菌不會導致疾病,但它們會以疾病為食,並且會觸發免疫系統使疾病加重,發生炎症,如發燒、疼痛、發紅或腫脹。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每種炎症,每次感冒、咽痛、耳痛、發燒和皮疹,都是一次治療契機。一次治療契機就是一次免疫系統的深度反應,為身體進行一次清理和解毒。它是人的精神重塑身體的巨大努力,以使身體適應性更強。
 VH:哇,這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美好視角,每位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都會多次經歷這樣的過程。
PI:是的,這種過程在我們一生中都會持續進行。它是人生各個層次都要經歷的發展和 成長過程。父母對待發燒的不同態度,對孩子的治療過程產生的作用,是令人驚訝的。孩子似乎本能地知道這是他們所需要的。孩子發燒時通常不會像成人一樣有這 樣那樣的疼痛,因為兒童的身體不像成人身體那樣密實堅硬,身體對發燒的熱量衝擊產生的阻力較小。我認識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在他發燒時,對焦急的媽媽說,別著急,媽媽,我只是在長大。

 VH: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可以在外面跑著玩,對吧?

PI:哦,不,當然不是。這時候,孩子應該休息,而且,特別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保暖。 我的一般經驗是,給他們穿暖和,使臉頰發紅,手腳溫暖,但不能出汗。身體需要熱量,來燒毀疾病。如果身體中藏著毒素,那麼具有釋放作用的發燒,伴隨流鼻涕、嘔吐或腹瀉等症狀,正是身體所需要的大掃除。這種釋放表明,免疫系統產生的發燒和炎症正在消化有毒廢物,將它們從身體中釋放出來。許多人發燒後其實更健康了。

 VH:細菌學理論真是太多了!

PI:在那時,細菌學理論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細菌能夠影響疾病發生的過程,這個發現,幫助我們將公共和個人衛生保健水準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在某些方面,使我們的免疫系統的工作減少了許多。但這個理論有很大的局限性。早在1955 年,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上就有一篇文章,題為對細菌學理論的重新思考,講的是每個人身體中都有致病細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生病。文章的結論是,我們是 否生病,更多依賴於你的身體狀況,而非細菌的存在。

所以,我們早就知道,儘管在疾病和虛弱的情況下有細菌滋生,但細菌很少會直接導致疾 病和虛弱。這就是為什麼我更喜歡用炎症代替容易產生誤解和誤導的感染一詞,感染會給人們心裡帶來很多恐懼。在有細菌性炎症的情況下,細菌在幫 助我們清理身體。細菌以身體中不斷產生的死去和衰敗的物質為食——這是細胞正常的生命週期。由於多數細胞會持續地死去並被替代,每個正常的健康的兒童和成 人身體中都會有數萬億細菌存在。

 VH:我們已經習慣性地認為發燒是危險的,家長怎麼知道什麼時候發燒是嚴重的呢?

PI:當一位母親客觀地、非感情用事地觀察生病的孩子時,她的判斷通常會是準確的。一般情況下,孩子發燒時會嗜睡,面部發紅,摸著很燙,沒有食欲。但如果發燒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虛弱,失去眼神接觸,身體變涼或面色發白,就應該找醫生或急救 室了。我的孩子們發燒時,我很少給他們量體溫。體溫計不能說明發燒是否嚴重,只有你通過對孩子的觀察才能知道。

通常,如果體溫高於正常體溫一度,家長就會給孩子吃退燒藥。這樣做的結果是,使試圖 從身體中出來的毒素,回到身體中,隱藏得更深。沒有什麼被真正清除了,當泰諾或布洛芬的作用逐漸消失後,孩子會比以前病得更利害。如果第一次耳痛或膿毒性 咽喉炎沒有真正治癒,只是被抗生素抑制,孩子以後會反復發作耳痛或膿毒性咽喉炎。抗生素在真正需要時是能夠救命的,但在不必要時使用,就會削弱我們的免疫 系統。對於泰諾或布洛芬等抗炎藥物,說它們能緩解症狀的廣告是錯誤的。真正緩解症狀的藥物,會幫助、或分擔症狀清理身體的工作,從而使症狀減小工作強 度。這是一種解毒作用,草藥或順勢療法藥物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抗炎藥物無法做到。

藥物通過抑制免疫系統的工作來抑制症狀。抗生素,儘管具有抑制作用,有時還是必要的。但抗炎藥物,如對乙醯氨基酚(泰諾)和布洛芬,對發燒並沒有幫助,根本不會預防驚厥,最好應該避免使用,除非疼痛特別嚴重,無法用解毒藥物、順勢療法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緩解。

 VH: 那麼熱性驚厥呢?家長都很擔心孩子發高燒會導致驚厥。

PI:這是家長過度擔心的另一個例子。第一個誤解是,熱性(高燒導致的)驚厥,也稱 為高熱驚厥,是直接由高燒導致的。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因為95%的孩子發高燒但不會發生驚厥,而發生驚厥的孩子通常不會燒到那麼高的溫度。當體溫升得很 快時就會發生驚厥,經常在家長發現之前就發生了。有些孩子會發生驚厥,因為高燒發生時,身體的溫度與之不相匹配。一般當身體、胳膊、手、腿和腳太冷,高溫 的衝擊波難以穿越整個身體時,會發生這種情況。體溫升高時,病人會感覺寒冷發抖,這時應該蓋得暖和些。

另一個誤解是,驚厥會導致永久性的大腦損傷——不會的。一般而言,如果驚厥沒有發生在開始發燒24小時內,根本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避免高熱驚厥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保持溫暖,補充足夠的水分,使發燒的溫度能夠在全身迴圈開。如果孩子蹬掉毛毯,至少要讓肚子、腿和腳保持溫暖。世界上許多傳統治療方法,都會用毛毯裹住發燒的孩子。

 VH:我們的讀者怎樣才能瞭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呢?

PI:可以訪問www.philipincao.com, 列印我寫的關於兒童健康、免疫系統和疫苗接種的文章。網站上還有我寫的家庭治療指導,詳細介紹了在家裡如何護理兒童和成人的發燒、感染和炎症。我就是根據 這些指導方法養育我的三個孩子的,他們現在都已成年,我從沒給他們用過泰諾、布洛芬或抗生素,他們都非常健康,沒得過過敏和氣喘等病症。
 這篇訪談曾發表在《維吉尼亞·霍普金健康觀察》中。轉載已獲許可。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聽力,決定你學習外語的速度

最近美國德州的University of Houston有一篇論文指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某一種快速學會「第二語言」的方法

這件事蠻神奇的,其實他們一開始只是想證實坊間流傳的一句話:「會了兩種語言,再學第三種,會很容易。」於是他們找來一群已經會講英語、西班牙語的「雙語人」,研究他們,如果讓他們再學「第三種語言」,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這實驗除了雙語人,也同時找來一批只會一種語言的,同時給他們學一個完全異於英語和西班牙語的語言,沒想到,出現了連學者自己都沒有料到的「驚人發現」──

他們發現,講雙語的人,再學第三種語言,有的真的學得很快,有的學得不怎麼快。
而,只會講一種語言的,叫他學同樣的第二種語言,有的學得不怎麼快,但有的竟然也學得「超級快」!學得和雙語的人一樣快!

所以,會說雙語,並不會讓他更快的學會第三種語言(假設這語言完全不一樣)。
不過,奇怪的來了,為何有些人,無論懂得雙語或只會一種語言,就是能夠學語言學得比別人快?

答案就在眼前了,這位科學家非常興奮。

他意外的找到了「快速學語言的關鍵」。

他研究了這一批「學新語言學特快」的人,他發現,關鍵就在,這些學很快的人,似乎都對「聲音」很敏感(intuitive about the sounds)

他們學一個新語言,注重在「聽」那個語言的聲音,而不是注重在「文法」或「單字」,甚至不是「閱讀」的能力。

喔,我的天啊,這點實在很重要!我想起,以前小時候在加拿大,許多剛過來的同學,在這麼自由的語言學習環境之下,先學的,不是文法、也不是單字、也不讀、也不寫作。
大家都是從「聽」開始的。

聽新聞、聽廣播、聽球賽講解。

聽賣場的對話、聽公車司機的指示、聽商店老闆的說明。

所以,學英文應該從「聽力」開始。確認了!

也突然想起另一件事──

先前一個朋友,他很厲害,會好多種語言、交友廣闊,還會做各種料理、拆電腦自己焊接,還會修車子。

我問他哪裡學這些的,他淡淡的說:「自己找書學的。」

我們一想就頭皮發麻,自學?這種「書」哪裡找?那時候又沒有發達的網路可以查資料,更沒有讓你DIY的教學DVD,我猜他一定找了好幾本書,學得很辛苦。

但他卻說:「不會,和別人學容易『失焦』,自己學容易抓『訣竅』。」

同樣的,以前公司有一個同事,剛加入投資公司,自學財經的東西,他私下說,他都沒向主管或指派的一些學長學,而是自己「觀察」。我猜他大概也是認為──和別人學容易「失焦」,自己學容易抓「訣竅」。

我驚覺,以英文來說,這麼多年來,這麼多「系統」,包括文法、單字,或許,不如「練耳朵」?原來,會的人不一定會教,真正的「訣竅」連會的人都不知道怎麼教給你。

活到老學到老?但「學」這件事本身也要再重新學,學到老不如學得「巧」。

轉自  Mr.6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年輕的父母們,你們知道嗎?一些在成人看來的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安,孩子會產生心理壓力,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

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麽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調皮得讓人火冒三丈。那是因為孩子在相應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或者行為規範。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孩子們40多年,了解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人們甚至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料出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麽行為階段。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2歲孩子 「不」字當頭,打滾耍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對待這麽小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你應 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 事情上不可以讓步。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係。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3歲孩子 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

雖然在3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長,從3歲半開始到4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徵。3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3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 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也表現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世界。

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生活過得很不愉快。他正在體驗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以及自我這個個體。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像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會在這個時候出現。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圖片來源:喜堂攝影

4歲孩子 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

他喜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去接觸不認識的人,喜愛到新的地方,喜歡新的遊戲,新的玩具,新的活動和新書。對於大人所提的娛樂點子,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反應了。

4歲孩子發現大人雖然還是握有大權,但是並非全能,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有力量。從他的觀點看來,壞事未嘗不可以做,屋頂不會因此而塌下來。

4歲的孩子經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而到了4歲半,他開始學會了討價還價。從這個時段開始,孩子也漸漸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壞。這個時期,他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睡前,聽一些小故事。

5歲孩子 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一心一意要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在這個年紀裡,最令人喜悅的特質,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歲小孩的生活總是跟現在、這兒息息相關。他非常在意他 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條街道、鄰居,以及幼兒園的教室。他對新的、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

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制了、更顧家了。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對於別人已經嘗試過的,或既成的事實,就覺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裡。

5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已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斷自己什麽做得到,什麽做不到。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他會衡 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斷得很準確,而且他就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經過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歲的小孩不會胡思亂想地擔心事情,6歲的小孩則常擔心放學後找不到媽媽。5歲的小孩會認為,媽媽一定在家的,不只現在在家,以後永遠也會在家,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滅的。

到了5歲半,會有一個重大改變。5歲半的特質是遲疑不決、懶散閒蕩。但是5歲半時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卻不如從前那樣快速、肯定。因此他經常把數字或者文字顛倒著寫,所以最好不要在這個年紀教他讀書寫字。

6歲孩子 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他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願。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遊走,把筆畫或數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歲現象。

他什麽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而且他現在處於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噩夢也會給6歲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最大的問題是他與媽媽的關係也遊走於兩極之間,他既深深地依賴媽媽,又同時嘗試要自己站起來,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賴任何人。

6歲孩子,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分別還不是很清楚,因此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是慣常現象。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圖片來源:喜堂攝影

7歲孩子 不再像6歲時那樣和你頂嘴,卻也不那麽喜歡與人交往。
他往往記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來磨磨蹭蹭,對幫忙做家務不感興趣。別人要他做什麽事時,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動。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園裡,充滿了感傷的基調。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有意找他麻煩。7歲孩子很容易把什麽都朝壞的方面想像。

7歲孩子很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懂得在意別人怎麽評價他了。準確地說,他開始很在意老師怎麽看待他,開始有心想做個讓老師滿意的好學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了。這就是他喜歡把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夠,這時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屜、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歲孩子不但字跡變得小了很多,還喜歡專門琢磨很細小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和大腦配合的發育到了這一階段。他會喜歡湊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東西了。

7歲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雖然道德觀念的建立要到8歲才開始形成,但7歲娃已經開始出現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開始在意不能去拿別人的東西(雖然偶爾他也還是會拿);不能說謊、騙人,做錯了什麽不去抵賴、推委;而且他會很有意願地遵守規則,遵守無誤。

8歲孩子 「招牌特質」是性格外向而開朗。

和7歲孩子的沉鬱退縮完全相反,他充滿活力,喜歡沖上去迎戰一切困難和挑戰,而且做起事來爽快多了。另一個和7歲完全相反的,是忽然變成話匣子了。

他對自己對別人的要求都忽然嚴格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很苛刻。這種「審視」也使得他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有相當準確的判斷。這帶給8歲孩子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成長,是他們開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觀念,開始明白事情與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

他非常願意做好孩子,願意把事情做好,願意遵守規矩。他對好與壞的觀念,不再局限於父母是否允許怎麽做,而是根據他萌芽的因果邏輯關係,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觀念。在此之前,孩子對「好」與「壞」的判斷,來自於父母「准許」或者「不准許」。

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他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
他很在意他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感覺。他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麽評價他,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於是當他受到指責批評時,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責怪別人,好讓自己容易承受些。

8歲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媽媽的年齡。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遊戲。他總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包括一起勞做、玩耍、聊天、讀書,這讓 他覺得他「全部占有」著媽媽。媽媽無論怎麽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撥出半個小時,全心全意滿足孩子「全部占有媽媽」的心理需求。這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對媽媽 的心理依戀期,為孩子坦然走向9歲的獨立打好基礎。

他這時充滿了探索與探險的興趣,空間感覺也擴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徑上搭乘公車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區內的探索範圍越來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別人的院子裡。他喜歡地理,喜歡研讀甚至利用地圖。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8歲孩子受傷的比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

8歲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係很敏感。他對家裡發生的事開始關注起來,包括關注大人的電話、信件、閒聊,試圖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歡和同齡的孩子 玩,喜歡和同性別的孩子玩。這時的友情是真正的雙向友情,因為他不再單純以自我為中心,開始留意別人怎麽做怎麽想。他不但願意為別人效勞,也希望別人能像 他一樣願意回報他。

轉自  媽媽經 學知識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北美華德福學校的建校手冊

北美華德福學校的建校手冊(2012-04-20 03:56:17)

北美華德福學校協會(AWSNA)的《華德福完全建校手冊》(Young School Guide),是幫助成立華德福學校、及支持學校健康成長的導引之書。此初版呈現出學校從草創時期到成立的整個過程,來自於學校本身、眾多顧問與協助學校多年的AWSNA工作人員之間的緊密合作。

本手冊是一份可以修改增添的開放性文本,以Q&A的方式,作為讀者自我檢視的基礎,期待不同學校及顧問,能依照各自不同的情況運作,而非以本手冊為尺規,落入「唯一正解」的死胡同裡。讀者們必須自問:「為什麼這樣做?」以及:「要做些什麼?」,藉此找到支持自己行動的理由,才能發展出健全的學校。

這裡要提醒讀者的是,手冊中提及的經營方式可能會產生下列困難:

首先,為了免於因襲常規,北美華德福學校協會經歷了一些痛苦,但這總是難以迴避的,關鍵在於「學校的自治」:每個學校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應該仔細、小心地考量此手冊的指引;各個階段都必須反應出不同地區、不同物件的特定需求,包括各個社群、工作夥伴,以及最重要的是那些被託付的孩子們。

其次,這裡描述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往經驗模式,這可能會阻礙創新、以及尋求新興解決方式的可能;儘管如此,每個問題和建議,應該只採用一種確定的可行方式來運作。學校的工作必須要依照這些原則和想法運作,才能發展出更深的洞察、和有效的實踐。

最後,一所草創學校可能會面臨上述困難,並在此一巨大任務之前心生沮喪,這難免令人有些氣餒。然而,在被完全擊潰之前,請先詳閱「本書使用指南」吧!

本手冊也可用來幫助學校開發下列兩項技能:如何自學,及如何通過鑒定為北美華德福學校協會(AWSNA)的會員。著手本書的同時,協會正重新檢視成為AWSNA會員的步驟。成為AWSNA會員的學校,就可正式使用「華德福」學校的名稱,共用社群資源。成功的自學及鑒定,是成立一所華德福學校的判斷標準。關於這部分,建議讀者們熟讀附錄中的「華德福學校共用準則」。

特別注意以下三顆指引之星:

第一顆星:分工負責

第二顆星:設定務實目標,決定優先順序

第三顆星:尋求專業協助

1、分工負責

建校成功與否,在於如何激發他人的工作動力。書裡的每一章節,都以此為前提:視每個小組或個人,皆為組織中負有責任的一員。這些小組或個人不應是背負他人期望而去從事什麼工作,而是要有意識地,瞭解自已、並往前邁進。

2、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並排好事情的優先順序

分工負責之後,每個責任小組或工作人員,必須有時間表為其小組訂定實際可行的目標,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在實際可行的時間點內完成任內工作,而非超出能力地給予過多承諾。畢竟,建立學校是長期計畫呢。

3、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請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及經驗的人,一起參與工作,無論這些人是社群裡的AWSNA工作人員、顧問、具專業的家長、或是專家教授。這些人都能替學校的真正需求,提供良好的建議。如果能清楚、明確地表達社群需求,而且人人各司其職,將可省下許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以下是加拿大華德福學校近年發展出來的基礎模式:

創校團體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可供依循的模式,不過,近年來逐步發展出某些特定模式,説明了許多團體的發展。

創校團體通常從成人學習小組開始,幾年後,才轉向為兒童建立親子班;過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覺得已經準備好要發展幼稚園;再過幾年,團體逐漸成長,目標轉向為建立學校。

如您所聞,辦學校很花時間,從剛開始的學習團體到成立第一所小學,隨隨便便就要花上幾年的冗長光陰。雖然不同社群發展的時間點可能大異其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假如他們正準備興辦學學,除了本身具備堅強的華德福與人智學基礎,學習也要從不間斷。

華德福學校不僅是有別於公立學校或其他獨立學校的另類選擇,華德福學校的全部課程和哲學,乃是根植於史代納的人智學,基於兒童本質所提出的世界觀與深刻省察。假如核心社群的思考與行動並非沿著人智哲學與教育學前行,很難繼續維持其中的創造性。

社群中常見的狀況是,熱心的家長在協助建立學校過程中扮演核心地位,但,同樣的熱忱也會產生太快選擇學校的結果。

如同華德福學校屬於並非為了任何特定個人利益而創造的非營利組織,創辦華德福學校也必然是要基於無私的理由,而非針某些特定孩童及其家庭的利益而為。

這樣說可能不是非常悅耳,然而,發展步調正是決定一所學校將會是充滿力量、抑或體質虛弱的唯一顯明事實。

學校與虛弱、匆促的建校基礎如影隨形,人們也會一再看到此因所生的結果。學校應該是要豐盛而繁榮的,若能勤奮而不慌不忙地運作,就有可能成功。

許多社群早在建校多年以前,就極具創意地正視並呼應著孩子的需求,如家庭裡規律的節日歡慶、有系統的偶戲、繪畫課或其他活動。還有在放學或星期六早晨舉辦,透過華德福學校教育裡的故事、藝術活動和節日慶祝,提供專為無法就讀華德福小學的學齡兒童所設計的活動。這些活動,多半由在夏季學校課程或其他研習活動中接觸到華德福教育的父母們參與。

回歸到加拿大華德福學校近年發展出來的基礎模式,我們樂於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地重溫,分享學校自身所訴說的一切。

我們為北美華德福學校組織針對華德福學校的外在結構形式、內容、工作型態等基本面向,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部分:A宗旨、目標及理念,B教育計畫、活動及學生服務。換句話說,本文描述的,就是一所華德福學校所應具備的特徵。這些判斷特徵適用於絕大多數的華德福學校,同時也是鑒定一所華德福學校品質的標準。

北美華德福組織(AWSNA將定期檢視其所擬定的下列共通準則。共通準則描繪出協會認可的華德福學校,也就是可以受惠于北美華德福組織(AWSNA)的服務網路。通過協會的鑒定,是向社會大眾宣稱學校能達到共通準則的標準,且協會將定期檢視學校的資格。

華德福學校的主要準則,是基於教師與學童間的根本關係。師生關係的成功,取決於師範生活中一些元素是否能夠鮮活的呈現。無疑的,我們必須有意識且積極的將人智學的方法運用到每個元素之中。這些元素包括:
l 在保育方面,教師對每個學童都能有強烈的興趣與細心的照顧

l 持續地研究人類發展的本質 ,尤其是關係到老師的任職班級

l 支持成立社群及正向的學院運作

l 廣博且包含整個世界的教學題材

l 教師願意培養自我的創意

l 教師能經常自省

這些準則,主要是陳述普遍存在於華德福學校的元素。然而,學校的核可不應是以如實遵照共通準則的細目為完全的標準。但,無論放棄哪一項特定原則,要有充足的證據顯示,這些準則仍然是可以努力達成的。

相信最終測試學校品質的方法,是去衡量學校如何達成其建校宗旨。學校的目標是任務與計畫的一致性,還有宗旨與結果的一致性。

?宗旨、目標及理念

A1:學校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而,華德福學校是根據魯道夫.史代納 (Rudolf Steiner) 以人為本的人智學所引導出的教育方向。

A2:學校是立基於健全的華德福教育宗旨。學校建校大綱明確清楚地陳述個別學校特質的教育任務、理念及目標,並執行能個別表述、達到共識的教育課程。

A3:學校必須明訂這些教育任務、理念及目標,且得到整個學校社群的瞭解與支援。

A4:集結眾人的力量,擬定且定期檢視學校的任務及意見。「眾人」包括全體教職員、行政工作人員、家長、董事會、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員。

A5:學校採適齡化教育,因才施教,並以創造能力與獨立思考為基礎前提。

A6:充分揭露學校的教育任務、政策、計畫與施行。

A7:學校書面陳述的任務和其實際的計畫、運作要有高度的一致性。

A8:不分性別與種族。學校的管理、領導、課程、支援系統、人員配備及活動是不分性別與種族。

B‧教育計畫、活動及學生服務

B1:全體教職員對教育計畫負責,並基於史代納博士所指示的教育課程,持續致力於創造更新。透過整個教職員齊心協力及教職員個人的努力,來達成史代納博士所指示的教育課程。

B2:學校的教育中心思想是根據史代納博士的觀點,滿足孩子本質的發展,以及華德福教師的不斷努力,並融合現代適合的教育觀點。

B3:透過滿足整體人類新興個人主義的發展及課程內容,提升孩童在思考 (如認知),感官 (如感受力),和意志力 (如心理性肌肉運動)等三方面的適齡化發展

B4:教育計畫包含充分的多元化並認可不同的資源,以迎合入學學生的能力、學習風格、發展需求及文化背景。教職人員應要滿足入學的學生的需求。

B5:均衡的課程包括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類本質、藝術、手工藝術 or 工藝 (physical art)、表演藝術、體育及實習,並依入學學生的年齡、需求及能力來設計課程。

B6:教職人員有責定期檢視、評估、及發展教材課程。

B7教職人員應定期提供學生在各個階段發展的書面與口述的評估並以開放及時的態度與學生的家長溝通分享。學校應將學生的表現等相關適當的資料保于學生的成績中。

B8:學校要提供並維護硬體設備、儀器及材料等必須的資源,適切地支持學校的課程,

B9:教育課程是富有韻律節奏的,包括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

B10學校每天的上課時間及每學期的教學時間足夠教導所有的課程且能達到各地法定要求。

B11:學校依法保存學生的記錄,並能達到一定品質的運作。

B12:關於課程的要求及學生的需求,學校必須適當且充分的提供課程所需的材料及設備,或是給予使用的權利。

B13:學校提供使用優質圖書館還有/或是多媒體中心的設備的權利。或是用其他符合華德福的替代方案取代。

B14:提供寄宿的學校,必須做適當的規劃並安排配備職員,尤其是非上課時間的日子。明定適切的健康與安全的規定。

B15:充分揭露學校與其他課外增設課程間的關係(如暑期輔導、交換學生、安親班、實習、課前與課後輔導、特殊需求的輔導、專題研討會、師訓等)這些增設的課程不應該和學校的宗旨相衝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94caf01011z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