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大家都不傻,都是聰明的人,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做傻事,
那只能說我們不了解這個人。
在他的世界裡,
一定還有別人無法理解的其它原因,支持他繼續做傻事。
子心牆上相片
By: 子心

問題來自文化

阿建老師有話說

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

談教育,我首先注意文化。我們建立了什麼樣的文化?傳遞給孩子什麼樣的習慣與價值觀?因為他們言行透露的訊息,那是一整個文化環境陶養出來的生命。

有一回我去演講,一位憂心忡忡的媽媽問我,「家裡的孩子每天打電腦,放了學就盯著螢幕,線上遊戲打到天昏地暗,講也講不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問媽媽,「沒有限定他打電動的時間嗎?」我問她家庭規則,如何被建立的?
媽媽苦笑說,「有啊!說了也沒用。我生氣了,他才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坐在客廳看電視,一樣在浪費時間。」

「說了也沒用。」這是教育議題裡面,我最常被提問的課題,無論是老師或者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我經常使用演練的方式,代替標準答案式的回答,大人通常一演練即知問題所在。為何他們說了也沒用?這部份牽涉到大人的「應對姿態」。

當我聽到孩子不打電腦時,就是看電視,不由得讓我有更多好奇。在思索「規則」與「應對姿態」之外,我更好奇他們的家庭文化為何?尤其是家庭的主文化?我猜測他們家中的主文化,就是「看電視」。

讓我們設想這樣的畫面:晚餐之後的家庭時間,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當小孩日漸長大,需要讀書寫功課,大人不准他們看電視,孩子們會如何發展自己的生活脈絡?


這個被推入房間讀書的孩子,假設能在學校得到好成績,也許能在家庭的電視文化中,走入努力讀書的世界。但是這樣的比例較少,若是家中缺乏其他良好的文化支撐,即使學校成績出色,仍容易被其他青少年次文化涵蓋生活,比如電玩、電腦、漫畫與輕小說。而大多數的孩子,一旦被推入房間,時間往往被次文化佔據,次文化甚至淩駕主文化,成為孩子們家庭生活的重心。

俗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這是教養塑造的環境使然,這也是文化。

我問這位媽媽,「平常家人的休閒活動,都以看電視打發時間嗎?」
媽媽點點頭。

如此一來,孩子除了打電動與看電視之外,沒有任何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又沒有深刻的對話,孩子如何運用留白的時間呢?

我期望媽媽改變家庭的主文化,思索如何建立一個讓孩子更積極、留白時間不打電動,不看電視的環境?若孩子尚小,主文化的建立,相對容易。若孩子已經長大,家庭應對模式與慣性已經形成,要建立家庭主文化,相對困難,但只要父母有心,仍然可以達成。

一週撥出一天的時間:親子共同閱讀一本書、聽彼此說故事、寫信給彼此、在家聽聽音樂、全家計畫到野外玩、一起騎自行車、親子共同散步……。

一個月撥出一天時間:看一部電影、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舞臺劇、到美術館走走、一起在家煮飯,一起佈置家庭……。

將這些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慣性,並且以開放的對話,和孩子們分享與談論,是逐步建立家庭主文化的方法。

一旦主文化建立了,即使孩子有次文化,父母也無須太過擔心。若是找不到家庭的主文化,就試著建立一個小小的文化,即使是小小的步驟,只要努力維持下去,成為一種慣性,就會看得見力量。但是我們必須瞭解,「文化」的建立與影響,非一朝一夕之力,而是日積月累之功。

回到剛剛那位媽媽的故事,當她聽到我這樣說,卻很無奈的表示,「夫妻都很忙,那該怎麼辦呢?」

我僅是邀請她立刻去做,沒再多說話,接著和她演練應對姿態,如何和孩子討論留白時間。我當時心中的想法是,「把平常看電視的時間,撥出一個晚上的時間而已呀!靜下心來,改變習慣,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只是這樣而已。」

該怎麼辦呢?真心想改變的大人們,當孩子告訴我們很多理由,說明不想自己改變,我們期望孩子怎麼辦呢?當孩子遇到挫折,有各種理由不想面對的時候,我們又期望孩子怎麼面對呢?將這種情況放回自身,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挫折,教育的方式需要改變,我們又是如何因應?是立刻嘗試?還是在現狀繼續打轉?如果我們期望孩子更有勇氣,不怕挫折,勇於改變,自然也要從自身做起。我認為,這也是文化。
 
運用正向的好奇



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情緒,調整應對姿態,內在便呈現比較開放、平穩的狀態,在教育工作上,便可對孩子擁有更多好奇。好奇孩子的感受、觀點與期待。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態度的開放,神情的穩定,孩子的思辨更易被啟發,對話將變得豐富而有趣。本書中羅列的案例,和孩子對話的過程,我也儘量以正向好奇的方式探索。

和孩子對話時,我較少使用「為什麼」三個字?因為,「為什麼」隱含批判、不信任與質疑,讓人感覺疏離。若改以「我很好奇」,常能引動孩子思索與應答的欲望,若在好奇之外,能加上正向的連結,那就會開啟更美好的對話風景。剛擔任教師工作時,我曾注意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訪問能力,除了訪問的內容之外,我也常注意他們應對的表情。我對張菲的訪問功力仔細觀察過,張菲僅需簡單的臺詞,贊許的態度,好奇的眼神,伴隨著好奇的長聲「ㄝˊ」,停頓一秒鐘,受訪來賓便輕易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說出故事與想法。我認為張菲在肢體語言與與表情,善用了「正向好奇」。

我曾在善於引導孩子,善於傾聽的工作者身上,都發現類似的語言。而最初令我讚歎,並且展開細微觀察的,是領我進入教育之門的全人中學創辦人程延平先生。我曾在《沒有圍牆的學校》一書中,以〈三劍客〉、〈牛頭與馬嘴〉兩篇文章,呈現他和孩子的對話,是「正向的好奇」的最佳示範。

程延平先生是知名畫家,對於美學、藝術與教育有獨特的看法,創辦臺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據聞他早年在森小任教繪畫,即受到孩子愛戴,啟發甚多學生。他創辦全人中學之後,任教繪畫、電影與美學課程五年,當時我也跟著學生上課,在電影與美學課程受教甚多,深深讚歎他啟發孩子思辨與美的能力,並且好奇他的感染力從何而來?我發現他除了個人的人格特質之外,還有他正向好奇的問話與開放的胸襟使然,我認為後兩者都是教育者可以學習之處。

程延平任教的繪畫課,藝術表現較一般學生超越三至五年。這部分已經有國科會研究報告呈現,由成虹飛教授研究,大部分歸功於全人開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但據我的觀察,程延平先生寬闊的態度,正向好奇的引導方式,佔據著極大的影響力,因為程延平先生2001年歸隱之後,直到我離開的2005年,並未看過全人學生在繪畫表現上,大規模呈現過去能力。

我舉一個程延平先生教學過程的對話,作為正向好奇的註腳。

時序是在2000年左右,場景是程延平的繪畫課,三十餘個孩子分散山頭各地,饒有興味的繪畫,並且等待一場關於繪畫的對話。

少年小芋也選修這堂課,手裡拿著一張空白的圖畫紙,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在那個春光燦爛的午後,小芋身邊並沒有畫筆與水彩,他只是等待程延平的對話。

小芋他並不喜歡繪畫,懷疑為何這麼多人選修這門課?因而興起挑戰,或者說挑釁的念頭。待程延平來到身邊,小芋以兩指夾起空白圖畫紙,對著老鬍子(學生對程先生的暱稱)說,「老鬍子,我的圖畫好了。」

我曾經揣想,若是我收到孩子的空白圖畫交差,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驚訝?憤怒?教訓?質疑?開玩笑?還是忽略?

那是座落在春日山頭的美麗畫面,一老一小彷彿在竹林間過招,小和尚使出少林拳,老師父該如何拆招?只見老鬍子認真凝視小芋手上的畫,不發一語的端詳著。

一段時間之後,老鬍子開了口,「這是你畫的畫?」
小芋用調皮,帶點兒挑釁的語氣回答,「對呀!這是我畫的圖。」
老鬍子點點頭,頻頻「嗯!」了好幾聲,便不再答話,再次認真端詳這張「畫」,彷彿品味一幅大師畫作。
時間過了約莫一分鐘,小芋大概手酸,拿著「畫」的手,從左手換到右手了,老鬍子還在仔細端詳。
小芋只好問,「老鬍子,你看完沒呀?」
老鬍子很認真的回答,「快了!快了!」
小芋只好耐著性子等待,甚至還瞄了一眼「畫」,大概好奇老鬍子怎麼可以看這麼久吧?
老鬍子終於開口了,「這畫的是~空白!」

若是你在一旁觀看,肯定會為老鬍子欣賞良久之後,才得出的答案噴飯。

小芋逮著機會,用不悅的語氣說,「欸!老鬍子,這可是我想了很久的作品耶!你怎麼可以侮辱它?」
老鬍子不慍不惱,以好奇的眼神,看著小芋說,「嗯!嗯!嗯!我正打算一步一步瞭解它。」
小芋說,「那你瞭解了嗎?」
老鬍子眼睛不離「圖」,徐徐的說,「那,這幅『畫』,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小芋滔滔不絕的說著,這幅「畫」的意境、空靈、美感與理念。小芋事後說自己是臨時瞎掰,沒料到老鬍子會正經八百問他這些問題。

老鬍子頻頻點頭贊許,表明這幅「畫」的概念很好。並且好奇圖畫紙上天然的色差,「白色圖畫紙上,這些褐色漸層,也是你想要表達的嗎?」
小芋看了「圖」一眼,尷尬地愣了一下,點點頭說,「對呀!」
老鬍子再度贊許,繼續好奇,「這張『畫』多了褐色漸層,和一整張純潔的白,想要表達的東西有什麼差別?」
「當然不同呀!……」小芋又是一長串的解釋。
兩人對談了一段時間,末了,老鬍子說,「嗯!我期待下一次上課,看你下一張圖畫,會順著這個脈絡畫出什麼樣的畫?」

小芋事後說,原本只是要去搗亂的,沒想到老鬍子一本正經,讓他也正經起來了,並且咀嚼與思索和老鬍子的對話,但並未減少他想挑戰老鬍子的欲望。

小芋在兩周後的繪畫課上,再度帶著「作品」上場,是一條洗臉用的白毛巾。

竹林間的少年換了新招,老者又彷彿入定般凝視。老鬍子仍舊說,「這次和上一次一樣,也是空白?」
小芋大聲說,「老鬍子,你看清楚一點,材質不一樣好嗎?」
「哦!那有什麼差別?」
「差別可大了…。」
……

一老一小的對話,在午後的竹林間迴盪,沒有火藥味,沒有質疑。好奇、肯定、稱許、回應與沈思在兩人身上進行著。

老鬍子後來提到這樁繪畫課的插曲,笑著說,「我也許沒辦法讓他提筆畫畫,但是我可以開啟他對於『美』的思考。」

小芋呢?是否受到啟發?是否被影響?很難以任何結果檢驗。但小芋覺得老鬍子很了不起,這麼認真看待他的搗亂。他表示自己對於顏色、線條與藝術,有了更深入的觀察與思索。

此刻,小芋在英國念建築,不知道和那場午後對話,有沒有關係?

在我教書的過程中,「正向好奇」的態度,也成為我的信仰,可以從一個事件、一個想法,乃至一整個生命,產生好奇,彷彿讀著一部故事書,身為讀者不斷進入故事,好奇故事的脈絡。

但是好奇的態度,必須伴隨「正向」而來,才有機會轉化孩子的內在特質,成為更深刻的基石。當然,「正向好奇」的前提,最好是在前述的應對姿態上,能夠有所覺察,因為當父母與教師面對孩子,有很多「期待」、「觀點」與「感受」交錯,情緒以複雜的面貌顯現,就不容易以「正向好奇」的態度引導。

我的經驗在書裡和孩子對話中呈現,在此舉一個更具體的經歷。

我曾在15個7、8歲孩子的班級中,和孩子們以故事討論太陽是什麼變的。邀請孩子們隨意回答,隨意思考,答案繽紛有趣。有一位過動症的孩子,對這場討論不感興趣,雖然沒有干擾班級的進行,卻注意著其他事物。我走到他面前,將問題拋給他,他隨意地回答,「是『水』變的啦!」

孩子隨意的回答,可以「好奇」嗎?我認為可以。但如何「正向」呢?

我專注地看著這個孩子,調整語氣與姿態,問他;「我很好奇,很多人的答案和發熱的東西、光亮的東西,或者和太陽的顏色有關,你的答案怎麼這麼特別?竟然是水?」

孩子眼光和我聚焦了一秒,說了一聲「不知道!」,便不再理我。

我仍然站在他前面,專注地告訴他,「沒關係!你想一下,我覺得你的說法很有趣。」

當我和班上其他同學繼續互動時,很多孩子表示,太陽像火球,不可能是水變成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正熱絡,那孩子舉手了,「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露營,看到太陽從海上出來,又從海上下去,所以太陽是水做的。」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虛偽的跟孩子說「好棒喔!」,而是一種真正的探索,我有時會伴隨「挑戰」的意圖,來呈現自我的真實,但是以一致性的姿態,加上正向好奇的態度。

當那孩子回應了前面的提問,我便專注地看著他,總是在這種時刻,張菲與老鬍子的身影,都會在我腦海呈現。我問這個孩子,「你的觀察力很敏銳呀!出去玩還會注意到這些事情。不過,剛剛同學說的也有道理,太陽這麼熱,怎麼可能是水做的呢?」

想不到這個孩子不假思索的說,「老師,你沒洗過溫泉嗎?可以把蛋煮熟耶!……」

童言童語也可以開啟很哲學、科學或文學的對話,這是我在教學歷程中,最美好的經驗,那無形中也解決了「套裝模式」教學的方法,不止孩子更投入,教育成效也更好。

推薦閱讀:麥田裡的老師

自由遊戲中的孩子


來自海聲華德福教育:

在自由遊戲中,孩子從宇宙星球走到地球的現在,他將自由地穿越未來。

孩子透過遊戲遇見自我與別人的自我,這是碰撞的時刻; 我們望著玩沙的孩子,時間似乎忘記了時間; 我們陪著孩子玩耍,大人似乎也墬入了時光隧道; 我們看著孩子專注地玩,彷彿他們看見什麼就模仿什麼, 惠特曼的詩就這樣讓孩子給玩出來了:

「有個孩子往前行,
日復一日往前行,
他一見什麼事物,就變成那樣事物,
那事物成為他的一部份,
在當天,或當天部份的時間裡,
在許多年間,或延續循環許多許多年。」

~摘自 華特˙惠特曼《草葉集》~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高雄師訓之旅


這一趟高雄之旅,收穫豐盛!!

與VIVI相認、早半小時會遇見好事的天使故事、濕水"踩"、深藍憂鬱、高雄公園阿公讓棋、師父事件、自由遊戲觀察、漂亮眼睛的男生、亞利安會棋、連續四晚的羽球、虎尾菜市場之旅、與淯慈相認、勝源收留、防火巷早餐特有趣老闆、西螺竹編楊老師、寬哥的放大鏡老街導覽、漢學所四月壽星齊遇、雲科機械系的學生、巴登咖啡的二番招待、山峰奇遇,以上,又是一次美麗的際遇!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先知。紀伯倫


紀伯倫所寫的一首詩《先知》



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請給我們講講孩子。」

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卻不能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即使在夢中,那也非你所觀覽的地方。

你可以盡力去模仿他們,但是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相像,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在昨日停留。

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箭矢。

那射手看到了無盡路上的標靶,於是他用神力將你扯滿,讓他的箭急馳遠射。

你應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歡欣;

因為他愛飛去的箭矢,也愛靜存於掌中的彎弓。

傷害孩子的七種武器

一針見血的七句話XDD

傷害孩子的“七種武器”

“要聽話”用來殺自由,

“要孝順”用來殺獨立,
...
“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個性,

“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用來殺想像力,

“少管閒事”用來殺公德心,

“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用來殺自尊,

“我不許你跟他or她在一起”用來殺愛情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五指編、二指編教學網站


附有影片教學版

手指編教學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回學校看看孩子


今天回學校,看到孩子們都很好,雖然有孩子告訴我,大家都很討厭新老師,但也沒什麼好不放心的。孩子至少能安安全全的來學校上課,安全的回家去。

下午跟十班老師聊了一節課,再去阿忠老師班上看他上課,收獲一樣豐富。看他處罰孩子的方式,大家都很開心,孩子也學到了,甚至孩子們還會很樂於說,謝謝老師。老師特別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綁死,有時候適時的讓他們做些需要體能的事,提醒他們,不會傷害到孩子就好。

最後一節課(三點二十),孩子們利用上課時間擦窗戶,擦到一半,老師臨時被叫去開會,孩子們玩鬧...起來,其實沒什麼,甚至到三點四十分的時候,全部突然安靜下來,自己坐到位子上,完全不需要去擔心什麼。窗戶也擦乾淨了,亮晶晶。我安靜的看我的書,孩子們自己做自己的事。

那本書叫做"遇見靈熊",讓我想起某個孩子,不知道他們傳閱過那本書沒。很想跟那個孩子分享。裡面談到一個缺乏愛的孩子,做了很多讓人頭痛的事情,為了適應整個社會的規範,他學會了說謊、裝乖...只為了不惹麻煩。後來被送到島上,裡面講了很多他心裡的話,但我只看到第五章,於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我不知道是什麼,找時間再借來看。

不過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中說到法律的規範都只是在懲處與罰款,冷冰冰的,並沒有幫助受害者,也沒有幫助加害者,只是把他們隔離而已。但書裡談到的環行聚會就是要把整個相關的群體都納進來,尋找能同時療癒受害者及加害者兩邊的方法。

還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它說,原諒並不是忘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62994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steiner的話


花得福:花蓮華德福學校促進會的詩:

「以感恩敬謝的心,接納從天堂來的孩子;
以愛教育他,並帶領他們進入人世間的真自由。」

「我們不應該問:人們需要學會什麼?才能適應目前的社會。
我們應該問:存在於每個人內在的是什麼?
在他的內在,有什麼是可以被發展出來的?」

魯道夫。施泰納 Rudolf Steiner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靈、精神、精神世界、靈性世界、思考之間的關係


我解釋一下,靈、精神、精神世界、靈性世界、思考之間的關係
我現在講的是我的理解,參考就好

人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看 簡單來說 身、心、靈。

分成四部分來看就是 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跟自我體。英文翻成EGO,但跟心理學談的EGO不同,心理學談的EGO被翻成中文叫做小我。
我對人智學裡所使用的Ego的解讀是,EGO包含著大我跟小我,也就是頭腦的思考活動跟所謂的神性/靈性。

透過思考活動 我們有機會去碰觸到精神世界,也就是所謂的靈性世界;透過思考的練習 (包含冥想的練習) 我們能試著用一種靈性的角度,也就是更高層次的思維去看見事物的本質。
這裡談的靈性角度,意思是靈性世界的角度。



不要被自己卡死


我問奕立老師,我之前曾遇到這樣的狀況,我身在一個混亂的教室裡,我不想用罵人的方式來讓班上安靜下來,但眼前一片混亂,我手邊只有這麼一個方式,我該怎麼辦?

奕立老師說,不要被自己卡死。如果只有這個方法就去用,重要的是心裡要知道這不是最好的。

假如我平常都去台北的一家信任的中醫師那裡看病,可是半夜睡到一半,頭痛不已,連下床都不行,更難說跑去台北看醫生。因此我還是暫時吃了普拿疼,好壓抑自己的疼痛。我雖然知道吃止痛藥對身體不好,可是我還是要吃,否則我連下床都不行。我可以等白天再上台北。

要有意識自己在做的事情,知道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steiner重要的提醒


steiner 提醒教師:我們最大的努力一定要放在培養一個自由的人,讓人有能力定義自己的目標、指導自己的生活。

為了要達到此教育目標,教師必須依學生的個別氣質,來施教與指導。教師應深刻了解每個孩子的氣質,對每個獨特的心靈負責,協助孩子進行自我調整,並找出相應的教學方式,使孩子得到人文和藝術的內化,達到均衡的發展。


史代納的詩--愛的社群


我們喜愛孩子
我們的教學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
以及對人的深刻體認。

另一種圍繞著我們的愛
源自於家長對學校本質的真實了解與認同

只有處在這樣充滿愛的社群氛圍中
才能使我們真正的在一起
邁向日漸茁壯與經得起考驗的未來

豐樂的翻譯版本
Rudolf Steiner

[繪本分享] 小靈魂與地球


小靈魂與地球~我是個人了! 中文摘要1.1版

v 此中文精華摘要版本僅供非營利分享使用.
v 系列1_小靈魂與太陽已由台灣方智出版社出版
http://www.booklife.com.tw/asp/showbook_cart.asp?bookid=04100011

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remindinginc/11645733

1
從前,在無限的宇宙裏有一個小靈魂,它對神說,“我不想離開祢。”
“好啊!”神微笑著說,“因為你永遠不必如此。”
但小靈魂不明白,因為今天正是小靈魂即將投胎出生的日子。小靈魂想,當我降生了,就被迫離開了天堂。事實上,小靈魂已經站在投胎的隊伍裏,只差幾步就要到前往地球的入口處了。
“我應該害怕嗎?”小靈魂問。
“不,不,不,”神再度微笑著說,“事實上這是個值得快樂的日子!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知道,”小靈魂哭著說,“可是今天也是我將離開祢,與天堂說再見的日子…這使我悲傷。”
神給小靈魂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將永遠與你同在。離開我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與你同在。”
“真的嗎?”小靈魂問道,睜大了希望的眼睛。
神立刻回答“是的,是這樣!如果你想我,只要呼喚我,你將會看到我永遠在那裡。”
“…假如事情出了差錯呢?”小靈魂問,開始有點兒發抖。“我的意思是,假如我搞砸了,你還在那裏嗎,或者祢會生氣地離開?”
“當然不會,”神笑著回答。“我永遠不會生你的氣。我為什麼僅僅為了你的錯誤而發怒呢?每個人都犯錯啊。”
“甚至連…祢?”小靈魂想知道。
“這個嘛…”神笑了,“那有蘆筍…”
小靈魂覺得好些了。“好吧!就是說你總是在我的周圍。知道這些真棒。這幾乎和在天堂裏一樣。”
神笑了。“你是在天堂裏!你離不開天堂的,因為天堂是我所創造的唯一的東西!你走到哪裡都是天堂。”

“甚至在地球上?我在地球上也是在天堂裏嗎?”
此時,神的眼裏閃著喜悅之光,“尤其在地球上。地球是天堂裏最奇妙的地方之一!”
“那麼,”小靈魂說,“我去。這好像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是的,是這樣,”神同意說。“比你知道的還有趣。不要為這事擔心。即使你忘記了我告訴你的話,即使你忘記了我,你也還有一個特殊的朋友會幫助你。”
小靈魂有些吃驚。“忘記你?誰會忘記神呢?”
“哦,”神笑著說,“你可能會感到吃驚,有些人三番五次地忘記我,幾乎每個人都忘過我一次或兩次。”
“那好,我不會!”小靈魂嚴肅地宣佈說。“我將永遠不會忘記你。”
神說,“那非常好,但即使你忘記了,也別擔心。你永遠都有馬文。”
“馬文?馬文是誰?”小靈魂問。
“你特殊的朋友!馬文是天使,他答應將陪伴你一生,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人幫助你。”


“哦,一個守護你的天使。”
“對!”神說。“那就是為什麼叫它們‘守護天使’,明白了吧?你的就在那裏,等著接你去地球呢。”
“等一下,”小靈魂說。“你告訴我,我有一個守護天使名字叫做馬文?”
“是啊,”神眨了眨眼睛說,“克拉倫斯不合適。”
“哦,”小靈魂點點頭,裝作聽懂了,雖然小靈魂一點兒也沒聽懂。
“馬文將一直與你同在,能向你解釋每件事,”神保證的說。“但現在,你得快點兒了。看,下一個就到你了!你將要出生了!”這是真的!小靈魂離去地球的入口只差一步了,前面已經沒有人了。小靈魂高興得唱起來,“我會得到身體!我會得到身體!”
“是的,你會得到!”神咧開嘴笑著說。“那麼,好,你去吧!祝你人生快樂!如果需要我,別忘了叫我!”
就這樣,小靈魂出生了。

“現在,我是人了!”小靈魂成為了嬰兒之後,就唱了出來。聽起來像是哭給屋子裏人們聽的。可小靈魂的確是在唱。“我不再只是靈魂了!我有個身體!”
“是的!現在你是人了!”馬文從房間的另一邊唱和著。有許多人圍在小靈魂的周圍,馬文想知道他們是不是給嬰兒留有了足夠的空間。
這時,小靈魂聽到其中的一個人說,“是個女孩兒!”每個人都“哦”、“啊”的回應著,有的人甚至拍起手來。“歡迎妳,梅格!”其中的一個人說。
“那是我的名字麼?”小靈魂心裏問。
“當然是,”馬文用意念回答。“妳不高興嗎?”
“高興!”小靈魂回答。“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她會疑惑是因為這時她正被某個陌生人抱了起來!

“那沒關係,”馬文向她保證說。“她是醫生。她只是要給妳秤體重、量身長、檢查一下妳的身體,確認一切完好!”
當護士和醫生做完了這些,小靈魂的思緒還是停不下來。最後,她問道,“做個女孩兒好嗎?”
“當然好!那是很神奇的,”馬文回答。
“比做男孩兒好?”
“不是的。”
“你是說作男孩兒比做女孩兒好?”
“不是的。”
“那你的意思是他們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更好?”
“這確實是我的意思,”馬文證實道。“從今以後,不要聽信任何人說的男女有任何差異不同。”
“為什麼有的人想那樣做?”梅格詫異道。
“是這樣,”馬文回答說,“有些人不理解妳現在作為嬰兒所知道的。他們已經長大了,忘記了這些。”
“是的,”梅格同意。“有人剛才還告訴我人們是多麼愛忘事,但我能記得他們是誰…”
“我將來會提醒你的,”馬文向她保證。“但現在妳有了身體,得先習慣一下。”
3
名叫梅格的小靈魂向屋子的四周張望著。她看到屋裏有許多人,每個人都好像在做非常重要的事。“你也有個身體麼?”她問馬文。
“守護天使沒有身體,”她的朋友解釋說,“但我們可以看起來像是有身體,如果那能使事情更容易辦的話。我現在可以裝作有身體,然後讓你能看到我嗎?”
“當然!”梅格說。“那很有趣。”
所以,就這樣,馬文顯出了一個人的外表!他正好站在一個護士身旁,這護士正在給小梅格洗澡。
“嘿,我能看到你了!”梅格大叫著。

“很好。現在你要把我的相貌記住,因為過不多久,你就見不到我了。”
“為什麼?你將離開我嗎?神說,你將永遠是我特殊的朋友,每分鐘都與我同在。”
“我願意每分鐘都與你同在,”馬文平靜地說。“我不去任何地方。但如果你向其他人說起,看到了你‘特殊的朋友’,他們會讓你確信我沒在這裏。”
梅格有些吃驚。“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看不到我,所以他們不會相信你真的看到了我,他們會說,我是你想像出來的。”

果然,護士立刻就把一些溫水倒進盆中。
“那是個失誤,”馬文再次說著。“你願意原諒她嗎?”
小靈魂想了又想。最後說,“‘原諒她’是什麼意思?”
這時,馬文才明白,他確實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什麼!小靈魂甚至忘記了她為什麼來地球!忘記了她所穿過的降生之門,她忘記了每件事!她甚至不記得當初她請求出生,是為了能夠體驗原諒某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她確實很忙。護士正在用一個大毛巾將小梅格全身擦乾,然後人們查看著她的手、腳、耳朵,一切地方!他們看起來十分高興,因為大家都驚歎著,“多好的一個孩子啊!她完美極了!”
“那麼,”小靈魂說,“下一步是什麼,既然我有了身體,並且知道我是誰?”
“你認為你是誰?”馬文問道。
“我是這個,我是這個,”梅格指著自己的身體說。“這就是我是誰!”
“不,那不是,”馬文笑著說。“我知道那是妳認為的妳是誰,但妳的身體不是妳,它是妳的。”
梅格只說出了一個字,“啊?!”
馬文又笑了。“我說妳的身體不是妳,它是妳的。意思是說妳的身體不是妳是誰,它是妳擁有的一件東西。”

“用體驗,”馬文回答,聽起來就像某一大學裏的教授。
“體驗什麼?”
“體驗那些當妳有了身體才能經驗到妳想經驗的無論什麼。”
馬文懷疑小靈魂能不能聽懂這些話。
“那好,我告訴你我現在想經驗什麼!”梅格脫口而出,守護天使能理解嬰兒哭聲的意思,這件事真棒,因為屋子裏其他的人誰也不知道嬰兒的意思。“我想經驗溫暖!我又感到冷了!我希望有人能給我拿條毛毯來。”
你相信嗎?正在這時,一個婦人帶來一條柔軟的、溫暖的毛毯,把嬰兒舒適的裹了起來。
“哇!你看見了嗎?”梅格喊了出來。“我剛才唯一的願望就是有人能拿給我一條毛毯,毛毯就出現了!”

梅格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嗎?唯一我需要做的是許願?”
“是的,如果妳對顆星星許願是有幫助的,”馬文笑著說,“但它不是絕對必要的。只有一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那是什麼?”梅格急切地問。
“信念。”
“信念?”
“是的,”馬文繼續說,“妳相信妳總能擁有妳需要的每件東西。妳相信神與妳同在。”
小靈魂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她問了一個最令人吃驚的問題。
“神是誰?”

守護天使馬文展露天使般的笑容俯瞰著小靈魂。
“嗨,我的小梅格,”他溫柔地輕聲說,“你真的忘了所有的事,對嗎?神是將你置於此,將我置於此,將每件事物置於此的那一位…。”
“真的嗎?”小靈魂問。“那好,祂在哪兒?多告訴我一些關於祂的事!”

同時在這非常時刻,梅格感覺到一隻手在輕觸她的臉頰,一個吻落在她的前額!
“哇!那是什麼?”她驚呼。
馬文回答,“那是爹地。”
“但那是什麼感覺啊?”小靈魂想要知道。“那是我無論到哪兒都應該認得的,當媽咪抱我、爹地親我時那種感覺是…?”
“愛,”她的天使解釋說。“那種感覺叫作‘愛’。”
“哇,那感覺真好。我如何可以得到更多呢?”
“哦,那容易,”馬文說。“只要將它送給別人。”
小靈魂滿臉疑問地看著她的守護天使。“我怎樣才能做到?”她問。“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你能教我怎樣做嗎?你會的,你會的。”梅格懇求著,並向天使展露個最燦爛的笑容。
“你知道這是多麼令人吃驚嗎?”馬文開始說。“妳正在這樣做,正是用妳現在看我的方式。這個事情簡單到當妳發出一個微笑,就是妳給出愛的方法。只要從妳發出的一個微笑,梅格,這是一個奇妙的禮物,它可以使每個人都感到非常的幸福。”
接下來,小靈魂對她的媽咪和爹地微笑了。

“看!妳看見了嗎?這時他們覺得很幸福!”馬文說。那不是誇張。梅格的媽咪和爹地都充滿了喜悅,他們也對小梅格微笑著!
“哦,當我對他們這樣做,他們也對我這樣做!”小靈魂插話說。
“是的!”馬文點頭說。“那是生活的另一個秘密!妳對別人所做的,別人會同樣對妳做!妳學的真快。”
“這很有趣兒!”梅格斷言道。“還有其他給出愛的方法嗎?”
馬文嘿嘿地笑著。“有許多許多方法,妳甚至數不清呢!”
“嘿,我現在有了身體,能夠做這些事的!”小靈魂喊道。“我可以把一生都用來學習怎樣去愛!”
“妳當然能,”馬文同意道。到這時,守護天使才決定教給小靈魂原諒是什麼意思。因為,你看,原諒某人其實是送出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馬文幫助小靈魂理解了什麼是原諒之後,梅格依偎媽咪的臂膀裏,爹地給她擁抱和親吻。她決定就在此時此地原諒那個使她浸泡了冷水的護士!
當然,她還不會說話(那將在許多個月之後發生,那是另一整個故事了!),所以,為了讓護士知道梅格原諒了她,小靈魂想到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你知道她做什麼了嗎?








對。她盯著護士看著,並且… …展露燦爛無比的笑容。
5

這不是一個很美妙的故事嗎?

現在你也可以展露笑容了!


-End-


引自:http://blog.yam.com/margy/article/10909929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演講之後


讀了謝錦桂毓的書、文字、了解他的生命觀之後,我認為和我所追求的價值信念不謀而合,於是在偶然機會下知道了今天在雲科的演講,特地到雲林去一趟。

以下是寄給老師的,今天的收穫:

對我而言,今天的關鍵字是愛。

一個老師把這個字拆成心與受,他說是打從心底接受,這就是愛。這是一種看待愛的觀點。
愛自己究竟是什麼?犒賞自己?犒賞自己之後,我真正得到什麼?我想不能單獨用犒賞自己講完什麼是愛自己。

今天演講最後談到什麼是愛,謝錦用了一句話來描述,他說,愛是穿透人與人之間的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

那愛的對象,第一個一定會談到自己。愛自己就是決定做自己,一路在每個當下看見自己,勇敢去突破,穿透自己的內在,最後勇敢的面對自己。這是一個讓生命往前成長的旅程,謝錦稱做是"優化生命的旅程"。

如果擴大出去,想愛另一個對象,這個愛的動作可以分成五個部分:

一是熱情,源源不絕,出自內在的動力,不是因外在利誘而產生的

二是關係的建立,去敲對方的門,去和對方產生互動、相遇,然後在彼此生命裡創造出一些反應

三是責任,做的事情不是因為應該做而做,而是發自內心想做這件事而做,是自願性的行為

四是尊重,站在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立場或需要出發,不是認為我是你的誰,所以有所權力或義務為你做決定,或者給你做決定的選擇

五是理解,清楚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謝錦舉了一個例子大致是,有個人很孝順,問他為什麼孝順,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習慣做這件事,然後去做。如果一個人清楚明白自己正在幹嘛,或許他會這樣回答,這個人對我而言非常重要,他為我付出一生,我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他...


謝錦說到,大部分中華文化下長大的人,通常只做到前三部分,這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提了一個公式讓我們思考,如果熱情加上一廂情願會變成什麼,我一聽到這個公式我就笑了,像是一個人端著一盆熱水,拼命往另一個人身上倒。有人說是情殺,我又笑了,很貼切的形容。只是殺的可能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活生生的關係。

可以說,熱情加上一廂情願會變成壓迫或者負擔,就像是媽媽叫小孩帶外套時,他會先問,你冷不冷?帶件外套吧?孩子的回答對這媽媽而言根本不重要,媽媽最後只是希望孩子帶著外套。如果小孩回答不冷,有人說,他會告訴孩子,你的感覺錯誤。這是多麼誇張好笑的事情,可是就連我自己,可能也會不知不覺就說出類似的話。

以上分析過到底什麼是愛之後,我回頭看看以往我到底在追尋什麼樣的親密關係,為什麼我老是陷在一種矛盾之中,害怕去開始另一段親密關係,我發現原因出在,一是我害怕犯錯,再次受傷,二是我不理解我追求得是什麼樣的愛。過去我站在一種我想要在親密關係裡得到某些好處,而想要一段感情,現在我想要透過愛人這件事情,看見我自己,看見更多的選擇,和另一個人共同陪伴、分享彼此的成長,去支持彼此靈性成長、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今天的收穫之一。

另一個收穫來自於我最後提的問題:

一個老師的中文程度在哪,會決定一個孩子的中文程度,因此我想要讓自己的中文更上一層樓...(好像離題了...)
那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我想要經驗到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我想要跟孩子們分享這種經驗,讓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是一種圖像,而不是一個死掉的概念,無法變化的。
如果是謝錦老師你,會怎麼做?(國小一年級的孩子)

老師分享到,他會先找幾篇簡單好懂的文章,孩子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玩它,去經驗這篇文章,去感受這篇文章所要傳遞的是什麼。

玩的部分也可以是讓孩子們畫下他們所經驗到這篇文章的內容,從這個文章裡面提到的背景、基本的材料,自己可以加上一些自己對背景的刻畫,可是不離開原本文章所提到的部分,不違背...

接下來就可以問孩子們,誰可以在黑板上快速的寫下某個字詞?

當孩子們對整篇文章感興趣,對文辭有感受時,自然會去好奇它代表了什麼意思。

當我回想這些話語的時候,突然想到演講中我問老師他問題裡的某某詞是什麼意思時,老師說他並不解釋這個詞,而只做釐清。那時我閉上嘴巴沒再問問題,現在想想,老師的意思是,不直接告訴我他這個詞,他如何解讀,不告訴我他心中唯一的答案,而只是要確認我們的想法是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也就是所謂的釐清。他在做的這件事,不就是所謂的,讓孩子經驗活生生的語言嗎?那個答案,不過只是個不再發展的意義,並沒有生命力。他告訴我答案之後,我就對這個詞沒有興趣,因為它沒有可以發展的空間了。

回到剛剛老師跟我分享他的工作方式,對照我過去思考的方向,讓我站在不同的視野看這個問題。以往我想做的方向是對的,可是無法跳脫原本的思維去想,只是覺得應該要讓字活起來,所以想辦法想找一種方式來教字,似乎不對它下定義就沒有判它死刑,但是對我想達成"活生生的語言"的部分,又沒打中要害。

老師問我,你想教孩子什麼嗎?想起前面說到,沒有人是可以教的,我們只能創造一個環境讓他有機會看見自己,看懂自己,如此而已。哈哈,我又笑了,是的,我的確想傳道、授業、解惑,我還是很難跳開這樣的思維模式阿!!!

但我看見了自己這樣的狀態,這是今天的收穫!!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父與子的對話



「爸爸,等我長大了,我想當老師,我的學校都不會罵人,也不用考試,只教小朋友寫一點點國字,每天小朋友都可以一直玩、唱歌、爬樹,每天都很快樂!」

爸:「真的,好棒噢!那我也好想去你的學校上學!」

然:「好阿!等你上天堂變成小天使,又再回到地球變成小baby的時候,就可以來我的學校讀書阿!」

爸:「那時候你還會認得哪一個是爸爸嗎?」

然:「我就聽你的聲音,我認得你說話的聲音!」

爸:「可是那時候我已經變成小孩,聲音和臉都不是現在的樣子了!」

然想了一下,開心地說:「阿!我知道了~我就看全部的小朋友,誰最會爬樹!誰最會灌蟋蟀!那個就是爸爸!還有哪個小朋友最會照顧別人,最會打毛線,那就是媽媽!」^^

節錄自:http://blog.xuite.net/emily614/nature/58117711

尋找和諧--流動與固化


生命就像教學一樣,永遠不知道"現在"到底停留在哪個階段,總是要等到"現在"過去了之後,才會知道那個"現在",是種停留,或是一種過程。就像是蝴蝶的蛻變一樣,看起來像是停留在蛹的階段,但實際上,裡面是有活動的。



常常要等對話結束後,在安靜回想的過程中,或是突然天外飛來一筆,醞釀出了甜美的酒味。剛剛回家的路上就是如此。



今天下午就只是看到一本奇蹟課程,覺得應該要和書的主人對話一下,可是又忍到了電腦無法使用,書讀不下去,心裡有莫名的衝動想和他對話時,他又移動了桌子更靠近我,讓我終於轉過頭去跟他打聲招呼。但我也不知道怎麼開始對話,就只是想到什麼說什麼,然後我們就開始聊起來,而且一聊不可收拾。



今天的主題就牽到他正在看的寬恕部分,對話中,談到的我們彼此的例子似乎都跟寬恕扯不上邊,卻談到他的朋友,談到下判斷這件事情。他談到很多事情都是流動狀態,只要偏向某一邊,自然而然就會有另一股力量把它拉回來,造就平衡。當我們下了一個判斷,某件事應該是對的或錯的,不管是對或錯,同時都會有一個相反的存在,這也算是一種平衡。這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



當我們不用對錯來看待的時候,就只是一件事情在那裏,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來看,它從某處來,帶著某種東西會往某處去。當我們用某種方式面對他,就會形成某種結果。這讓我想到昨天清晨看到的TED的影片,那是一個樂團表演了一首曲子,在那過程中,他們並沒有想要往哪個特定的地方去,就只是彼此把彼此的想法接收進來,然後做出反應。對他們而言,沒有所謂的錯,就只有當彼此沒有對發生的音產生反應的時候,讓整首曲子聽起來很不和諧,如此而已。



這讓我想到過往師訓時,老師並沒有跟我們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都只是在尋找一種和諧而已。不管是課程、音樂、畫圖、泥塑、或者是生命,都只是尋找和諧的過程。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要追求和諧。



對應我自己最近的狀態,我開始發現自己過去只想要追求某種"對",又為了確定自己的對,去批判別人不對,也只看見自己不對(這種不和諧的狀態讓我產生痛苦,而自然的想去追尋一種和諧,因此我接觸了很多人,很多書...)--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是某種僵化、固化,不流動的狀態



我以往的方式是急著要去找一個解決方式,讓我快速的回到內心舒服的狀態,急著想學很多靜心的方式,或者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去改正。最近是比較放鬆,接受自己可以有某些時候持續待在這樣的低潮,或者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不到什麼就打混時間,結果,就像今天這樣,本來想去雲林,後來卻跑去找朋友看書,卻意外的跟新朋友聊起天來,最後有了一些收穫。回過頭想想,放鬆,然後讓自己進到一個流裡面,接受接下來所會面臨到、無法預測的事情,然後得到了一些結果,這樣的方式反而解決了某些自己認為的、想處理的問題。



我的想法是,回到奇蹟課程裡面談的,或者佛教或基督教講到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每一件事情都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就只是一件事情發生,然後我們對他們產生了一些反應,最後得到了某種結果,這個結果又會成為某種事件,然後又讓我們得去反應...不斷的循環成為一個流,或者佛教說的輪迴、業,最後造成了我們的生命。從這些生命事件中,不斷的經歷、學習...



我在裡面學到的,是過去的我,非找到一種答案不可,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個依據,要理解為什麼得做這件事,是否帶來什麼益處...我的思考非常的僵化,現在我想要打破那個僵化...

並不是說,我要讓每件事情都是流動的,而是指,我希望接受它本來的面貌,並接受它是可變的。

例如,他本來是流動的,我接受它是流動的,可變的,而當它變成固定、不可變的時候,我也能接受它變成那樣。但不代表我不去做反應,我還是可以對他做出反應,但也不對我的反應做出對或錯的判斷...也不能這麼說,應該說,我還是會去判斷,但是判斷對或錯之後,我還是會去接受接下來所發生的任何事。...恩,試著接受XDDD



以上是今天下午的總整理。



p.s要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下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關於我所說的TED影片:史提芬‧哈利斯:演奏台上沒有所謂的彈錯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stefon_harris_there_are_no_mistakes_on_the_bandstand.html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文章] 重要但不急的事--建立效率的關鍵

進班兩週後,發現有一堆處理不完的事情,都是因為事前沒做好預備。

回來檢討,我應該要再多思索下一次進班,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好事前準備。

那什麼是關鍵呢?


專注在重要不急的事是非常重要並建立起效率的關鍵。

前一陣子,一位從事保險的朋友徵詢我的意見。他已經晉陞主任,下面也帶了幾位銷售,因為工作關係他非常的忙,但是無論怎麼努力,卻發現業績一直上不去。“遇到瓶頸了。”他説,因為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氣餒的感覺侵蝕著他。就我對他的認知,他是認真、努力的年輕人,專業知識沒有問題。我想一定是有些方法不對。我花了時間跟他一起把所有的工作時間內容過了一次,了解他時間的利用率。下面是我給他的一些建議:

優先做重要不急的事。如果我要多數人在下列四大類事情選擇優先做的事:重要又急;重要但是不急;不重要但是很急;不重要也不急。多數人一定會選第一個,但是成功有效率的人卻是選擇重要不急的事。因為第一類就像狗咬尾巴團團轉,很多都是像救火的事情,例如這個星期要交差的項目,即將發出的週報……但是重要不急考慮的是長遠的成功,例如了解産業趨勢併為客戶做好項目建議,或是為週報建立起一個系統,有固定的格式與樣板,指定好每個模塊的負責人提供內容等等。一開始會花比較多時間,但是慢慢地會發現,重要又急的事變少了,這也是可以讓領導知道你可以面對更大挑戰的時候了。例如我在進入微軟前就認定英語是其中一件重要不急的事,儘量每天花20~30分鐘在上面,上班路上也聽,新聞也儘量看英文新聞,跟西方同事開會的時候還偷偷錄音學習他們的用字。一年、兩年,到現在在微軟七年了,我正享受著重要不急的事帶給我的利息呢!

運用別人的時間與別人的錢來賺錢。這是所謂的OPT與OPM(Other People’s Time & Money),會賺錢的人正是充分利用這兩點,讓別人在他度假、睡覺的時候都在幫他賺錢。例如開公司,你賺的是利潤,員工賺的是死薪水,跟銀行貸款或找創投進行投資就屬於這兩類。我的朋友認同這一點,因為他所帶團隊的業績會跟他的業績與獎金挂鉤;換句話説,把團隊帶起來是他重要不急的事,而目前他雖然有團隊,卻是僅靠自己的能力勉強維持住業績。我請他把時間分三個優先順序:試著割捨掉低優先順序的時間,例如一天4小時上下班的時間,研究是否可以利用或是改住到離公司比較近的地方;例如儘快把人補齊、為他們進行培訓、協助他們補強不足的地方例如銷售技巧、穿著、應對進退等。

你面對的問題,其他人也一定面對過。這是我在亞洲總部的主管給我的概念,千萬不要自己蒙著頭做事,因為多數的問題都是類似的。如果是一項挑戰或是難題,先去研究或找找是否有人在此之前曾面對過一樣的問題。小的公司,可以找負責類似産品或項目的人;大點的公司可以找不同分公司的最佳典範。更棒的是,多數已經都有人解決並有好的方案了。他因此拉下臉跟主管説明自己的弱點,主管也很快幫他找到了鄰近區域最佳的主任為他的學習對象並分享經驗。目前他已經再度充滿活力,準備好挑戰自己的極限。

專注在重要不急的事是非常重要並建立起效率的關鍵,類似的,你也該把這觀念套用到生活裏。例如很多人只顧著忙於工作、應酬,但是忽略了家庭的另一半或是小孩。轉念一想,目前的工作也許陪你五年、十年,但是你的家人可是會陪你三十年、五十年的,如此我們是否也該將之視為重要不急的事,花點時間關心他們,為他們做點什麼呢?

轉自:http://big5.51job.com/gate/big5/arts.51job.com/arts/78/348498.html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口水戰場


有個孩子來到我面前,說另一個孩子罵他,甚至還動了手。另一個孩子說,是他先一直罵我,還說我跟誰誰誰怎麼了。對第一個孩子來說,別人對他打罵,就是別人不對。他說,因為他罵我,所以我罵回去。他忽略了是他自己先去影響人。站在老師的角度,兩邊都有錯。誰錯的多,並不是重點。

--

媽媽進到我房間,看到牆上新刻的文字和圖畫,馬上就能說出哪幾個字寫得不夠好,順便再講一下旁邊那個圖案看起來就像個人頭,她心裡直覺房間不能有這樣的圖案,開始一句兩句的說這不好那不好,要我趕快弄掉。我說不,我覺得很好。她改口她要自己來處理,口沫橫飛,想像力十足。看我不為所動,警告的意味越來越濃厚,我也不禁開始動口,一來一往。說不動我之後,又見我嘴吧停不下來,開始數落我的不是:身為兒女本來就歸她管,不能對父母頂嘴...



看見自己的情緒越來越高漲,轉用諷刺的語言,漸漸讓自己穩定下來,而我媽因為輸了口氣,越來越不高興。開始摔東西,一路往樓下走離開戰區,嘴裡仍舊不忘數落我。



--

想起了聖境預言書裡談到的能量爭奪戰,及剛剛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想起了洪偉說的,錯不只在一個人身上。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亂來春


春天的詩

春中喜王九相尋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雨水 怡臻
烏魚石鯽嘉腊魚
蓮藕花生長絲瓜
千鳥飛燕薰衣草
桃花櫻花山茶花


用靈性(星際人)的眼光,理解華德福教育。

From Davis的郵件

這段討論,源自雅喬馬麻正在為她女兒就學而忙碌奔走,感謝雅喬。

davis:話說目前主流教育的本質,仍是延續200年前工業革命時,為了訓練勞工進到工廠裡工作,所設計的教學方案,也就是一位工人進到工廠,必須學會哪些東西:基本的數學、語文、英文、地理、歷史知識.....等等等,即使到了今天,全球的教育目的仍是為了培養一位可以到社會工作的人而已。也就是主流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工作、賺錢,維持商業運轉而設計的,這是一個仍舊落伍的概念。

而魯道夫 施泰納提出的華德福教育,並不是這樣看一個人的教育,他是要培養一位依據自己的天賦,內在特質,活得像自己本來樣子的人,這個目的是靈性的,他的目的是幫助那位靈魂,完成它的人生計畫,而通常這些靈魂都是星際靈魂。這些星際靈魂,他們的生命計畫和一般人不同。也就是他們是來自較高意識界的靈魂,因此教育的方式必須有所不同。簡單來說,這些小孩是來幫助地球轉化的,同時也完成自己的人生體驗計畫。

我們都聽說--華德福教育是靈性教育,那到底是什麼?今日的主流教育--訓練勞工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前者的靈性,基於萬物合一、基於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體性,和諧及平衡;後者則基於競爭、個體性、眼光看的是分裂的、獨佔性的、個別優勢的。

難怪人智學講三元社會,需要一個支持性的社群來支持這個教育。果真還是要邁向自給自足、結合社群、農業、大自然及「各種....憑藉自己靈性天賦而發展出的多才多藝的父母親」、友人、老師等等等。身為父母親的真的要轉變,教育不是學校的責任,這些小孩是來改變父母親的,同時藉由這樣的改變,讓地球轉換。

前年去參加人智學「問心台灣」會議,現場夥伴們針對一些議題討論得臉紅脖子粗的,我心裡很想跟大家說:看華德福教育必須要外星人眼光去理解,不能用地球人的眼光!^^"
因為那次的主題是討論台灣民族的整體心魂,不可避免的,歷史情結就要好好掏出來,坦承說出來,於是喜歡日本的討厭日本的,喜歡國民黨的、討厭國民黨的、藍綠對峙(陰陽的二元性運作),就在當下我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和諧的、圓滿的地球圖像。

Vivi Hsiao :帶領孩子找到她的人生設計圖、然後我們就往後退、這樣就夠了!

Vivi Hsiao :然後三元社會還必須像十二感官一樣,能讓其獨立發展,但是又要能互相支持,所以有人智學社區才有可能發展,華德福教育這是我認同並追尋的,RS說過學校只是補足父母不夠的部分,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真正該需要的是德輔大哥說的--憑藉自己靈性天賦而發展出的多才多藝的父母親~

davis:所以或許想讓小孩念華德福的父母親,都要先學習怎樣成為一位人智學(華德福)父母親開始。我說這些小孩是星際靈魂的意思,就是他們是來轉換我們的,這是第一,然後藉由我們的轉變,而影響更多人的轉變。於是地球整體意識也改變了。

彭秀賢:我一直不是多才多藝的母親,我只是個渴望學習的學習者,而孩子比較像是我的老師,他給我的,比我能給得更多,從前充滿愧疚,現在滿心感恩,我也是個怪胎吧!!

Vivi Hsiao:如果父母親們沒有先學習怎樣成為一位人智學(華德福)父母親的話,可以預見台灣的華德福很快會成為體制內的華德福-無所適從的華德福!

davis:這件事正在發生中 (現在進行式)。

Misty Chen:多才多藝的父母唷,嗚嗚~~我都只有抓大原則而已。手又不巧,我的腦子比我的手強一些捏,唉唉~

davis:通常我們這些父母親,都因為被主流教育,那個訓練勞工的教育制度,壓抑得失去了小孩的天真、自由、好奇心,讓我們失去多才多藝的,其實就是這主流教育制度。勞工是不需要多才多藝的,會做工就可以。話說回來:當我們這些父母親,尋回了小孩般的天真、自由、好奇心時,我們原本失去的多才多藝天賦,又會回來了,這些我在宜蘭的華德福社群中一些家長的身上看見了。

Vivi Hsiao:從人智學出發,我們才能知道為什麼有華德福教育方式,而不是在那說(華德福該這樣才對,華德福該那樣)也才不會在那裡審視哪些孩子適合華德福那些不適合,說這些話的家長都該修一下人智學啦!

davis:他們仍是用訓練勞工的標準來看待小孩。當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第一個準則---這教育適用於每一位小孩。

Vivi Hsiao:德輔大哥,你還記得我跟你說我先生的朋友,在英國公立華德福任教的事嗎?他們是真以人智學為基礎的教育方式,跟華德福實作派的教育方式不一樣,這種爭論我覺得有必要,因為可以刺激新世界的眼光,但是我們台灣在爭什麼??這我就不懂了~

davis:台灣是地球鍛鍊二元性操練的密集實驗場,所以一切都跟二元對立有關,但是這仍是好的,台灣是陰中之陽,目的是我們操練好了,可以改變這個陰(東方),然後東西方會再度合而為一。做得好啊,拍拍手,越激烈、越對立越好,越多樣性、越百花爭鳴越好,這樣地球越有希望,經過這樣的分立、對立、彼此鍛鍊,有一天超越二元性的智慧及真愛會出現。

黃琡雯:當父母靈性提昇~自然會知道華德福教育是適當的^^

davis:宗教是理解靈性的一個途徑,但宗教是死板的,靈性是活的,人智學也是理解靈性的一個途徑,就看運用的人是死板地使用,還是活生生地理解它,靈性大於一切,所以到最後所有的途徑,都要無限度地放大。

Simon Tsai:宗教不應該跟華德福教育掛勾~如果掛勾~就阻斷了其他非基督天主教徒,接觸華德福教育的機會~

davis:實際上,魯道夫 施泰納講的「神智學」(後來改為人智學),遠比2000年前基督誕生時期還古老,這2000年以來人們對神的理解太侷限了,那是為人所定義的「神」,而不是神真實的樣貌,同樣的,在中國「上帝」這一詞,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這上帝不是幾千年後基督教講的上帝,中國的上帝通常是指老天爺、造化、道;在遠古10000多年前,人類祖先不管是哪一個地區所講的神(上帝)都不是宗教裡講的那樣,祂是一切創造、一切可能性的總和。

Fiona Liu 祂是一切創造、一切可能性的總和。

Simon Tsai:宗教不應該侷限在人類有限的眼光..

davis:宗教的問題是它一定有階級制度,有一定的規矩,有一定的修煉方法,於是它會失去了靈性的自由度,於是包容度也失去了,平等性也不見了,同樣的理由,也讓從施泰納離開神智學會,創辦了人智學會,施泰納認為人類的救贖,只能靠人們自己覺醒、自己進化,無法靠任何一位唯一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同時施泰納也不認同任何的宗教制度,所傳播的是宇宙知識,宇宙知識是屬於任何人的。

Vivi Hsiao:順道補充一點,我們現在在談論的宗教觀,其實都是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會偏重解讀宗教歷史行為等等,這些都是軀殼,也就是只說各家的好處而以偏概全,但如果我們以宗教的靈性面來看的話,你會發現那才是宗教的內涵本質;..聖嚴法師也說過:「我們要擁抱所有的宗教,讓其正向面結合」這才是這地球需要的,..而RS更直接用宇宙知識來講解,文字與解說都是物質界的工具,一的法則適用於任何人呀!

討論陸續新增中,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74247305922527&id=100000117833818

davis 0129,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