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由孩子親自完成一件事

"不論是生病、傷勢痊癒、或是學會原本不會做的事情,都是因為自
己能力發揮之後所導致的結果,為讓孩子實際感受到這種事實,大人應該以非常慎重且完全信賴的態度,把一件事情的最後一個重要階段留給孩子去完成。"

<隨著四季變化帶小孩>

史代納講四體

文/潘定凱 琉璃光養生世界《心靈湧泉》專欄。
本文取材自 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51300-0000006/index.html
以下史丹勒文章,引用自史丹 勒博士所著〈秘修綱要〉(An outline of esoteric science)中講睡夢與死亡(Sleep and Death)的一章。

依史丹勒所見,人有四大身體。既屬地的肉體、屬水的生命體、屬風的星芒體(情緒體)和屬火的自我意識體。

我們睡時,肉體和生命體留在床上,星芒體和自我意識體離開身體。但生命體並未離開肉體,如果生命體離開肉體,肉體將會分解。睡時星芒體離開,所以一切的苦樂悲歡及表達心意的能力都隨著星芒體離開。

而睡覺,不一定是累了才睡。如我們聽講時睡著了,這是為什麼?這是靈魂的兩種狀態,其一把自已完全交給外界的感官印象所控制,其二是由身體的本性所控制。若 在第一種狀態時會自動累積想進入第二種狀態的慾望,疲勞是我們想享受身體自然現象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如果說累了想睡,不如說想睡所以累。

因為靈魂可以用願力來讓自已進入任何一種狀態,所以如果外界的印象令我們覺得無聊時,我們可以自已令身體想睡,以享受身體的自然現象。

肉體靠生命體之維持得以生存,生命體是肉體之塑造者,但生命體是依據星芒體給的模型來塑造肉體的外形,就像蓋房子,需要建築師的心所造出來的基本模型。這個 心中的基本模型是我們看不到的。當我們醒時,注意力放在外界,於是產生很多外界的印象或影像,這些影像事實上會干擾生命體維護肉體之外形,如果我們的心 志,情緒所產生的活動都是能夠正確的令星芒體剌激生命體的活動,則就不會產生這種干擾。

不過,這種干擾卻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什麼呢?史丹勒並未說明,不過佛陀說過,有情生物的四種出生方式-濕生、卵生、胎生、化生(變化而生)-其實都是妄想而生,如果妄想沒了,也就不生了。

醒時,星芒體活動是在肉體內,而睡時則是在體外活動,醒時,肉體及生命體又把它「吸」回來肉體內。我們都知道肉體若沒有外在的世界(沒有地球沒有宇宙)則必 然毀壞,所以肉體事實上是屬於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星芒體也有一個屬於它的外在世界,但在醒時,它在一個不屬於它的世界內,經由肉體器官,星芒體可以感 受、接收外在的世界,但是前述肉體之模型必須是星芒體在它自已的世界時才能接受得到的訊息;睡時,星芒體接受這另一個世界(生育萬物的祥和世界,也就是靈 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維持肉體模型之本源)的訊息影像,所以星芒體在我們睡時回到靈界,將這種祥和氣氛的能量帶回肉體。

睡著有夢是醒與睡著無夢的中間狀態,夢中情景與現實有時混淆一塊是為什麼呢?例如,睡時夢見一個孩子掉到懸崖下,正在傷心懊惱,醒來才發現是一幅畫掉在地上, 這是因為星芒體與肉體分開,但是又與生命體相連,所以沒有了肉體感官來詮釋外在的世界,便會有許多與外在世界有關但無法解釋的怪夢,若星芒體在睡時與肉體 生命體都分離了,則我們便會進入無夢狀態。

而死亡則是不但星芒體與肉體分開,而且連生命體也與肉體分開,當肉體獨立存在時就成為屍體,必然分解毀壞;這是自然的內在力量所趨使。

生命體在死時跟著星芒體離開肉體,最後生命體會與星芒體也分離,只有生命體仍維持著與肉體同樣的形狀時,它才有辦法與星芒體連在一塊,若其已無法維持這種形 狀,就會與星芒體分離。當星芒體與生命體相連,便類似星芒體仍在肉體內,令星芒體無法在靈界有任何新的體驗,但它有著這一生經驗的記憶,因為生命體與其相 連,所以這些經驗記憶影像就成為人死後所現的「一生之回溯」。如果我們能超越肉體的障礙,則我們在一生中任何時刻應該都可以見到這種一生的回溯之影像。

在活著的時候,也有極少數的狀態下會有這種生命體與肉體分離的狀態,例如過度驚嚇時(如快要淹死時)就會有一生回溯的影像出現,但是生命體在此時必需與星芒 體在一起才會有這種所謂的「瀕死經驗」的出現,若生命體在過度驚嚇時與星芒體分離,則人們就會失去意識,就像睡時無夢的情形一樣。

死亡會讓我們見到自已的靈(或靈性),在生時,這個「我」的神識完全受肉體及生命體之束縛,完全受著外在感官世界的限制而無法見到靈性的真像,睡時也是如此。因為在有肉體時,我們的星芒體的一切活動,不論在體內或體外,都是指向肉體的。

不過在死時,這個「我」首先會受到的「慾望」的擺佈。若「我」在生時沒有過度的慾望,則在死後便會完全的滿足於內在所生起的這個靈性世界,若是「我」在生時 有過度的慾望,也就是超越了肉體及靈性本質的慾望,例如「我」可以渴望「好吃」的東西。這樣就超越了肉體需要食物及靈性需要吃的本質需求。如此一來當肉體 不存在了,能夠享受「好吃」的工具--舌及味蕾等都不存在了,這種渴望便無法得到滿足,此時「我」便會有如同沙漠中沒水喝的人一樣的感受。

為了擺脫這種外界「慾望」之束縛,「我」必定得經歷一個淨化的過程,這些慾望在靈界是無法存在的,這些慾望於是就像被火化一樣的在靈界被消滅。我們生存在感 官世界,乃是為了體會靈性的本質;任何超越靈性需要的感官類的享受,都等於是奪取靈性的生命。這種破壞性的後果,只有在死後沒有肉體的障礙及感官世界的干 擾時才會顯現。這種火化過多慾望的過程,也許聽起來很可怕,就像一般所述的地獄之火的懲罰,但是史丹勒的看法則是,例如我們愛一個人,超越了肉體感官之 愛,這種超然之愛的感受,惟有在俗世的慾望被靈界之火燃盡了之後才會顯現。如果這樣看便不會有畏懼而會覺得滿足與安慰。

在淨化過程中,另一件事,就是我們會再度經歷一次這一生。但是過程是反過來,也就是從死前至出生,而一切一切,非靈性本質的,例如前面所說的非靈性本質的慾 望都會顯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我們會體驗到這件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四十歲時傷害了某一個人,不論是肉體或心靈上的,我們會重新體驗一次這件 事,只是此時,我們體驗的不再是我們攻擊傷害別人的滿足感,而是對方受傷害時所受的痛苦,所以當我們傷人時,我們事實上也傷害了自已,只是這種傷害只有在 死後才看得到。在生時,外在感官矇蔽了這一切。死後,在生命體離開時仍然被未淨化的慾望所遮蔽;在靈界淨化之火中,有靈界之生物就是以這種慾望為食物,這些靈界生物之恐怖是無法用感官世界的恐怖來形容的,因為我們不正常的情緒與慾望在靈界所現的形象也是比任何世間的恐怖的動物還要更為恐怖的。這個「我」於 是感受到被帶往每一件這種事,以便翻出這種不屬於靈界的慾望,讓這種慾望被靈界之火燃盡。在我們如此燃盡一生的慾望後,就進入另一種生存狀態,只因意識才 存在的那一部份星芒體於是解體。那麼「我」會帶著什麼走呢?「我」會帶著一生經由感官所得的,屬於靈性世界的經驗走到下一生,這便是我們一生在靈性上的收 穫。

 此時「我」便見到自己內在的世界,我們會見到,靈界其實是反映著人間的一切的。有反映一切物質的地界靈性生命,反映生 命的水界靈性生命,反映感情的風界靈性生命,史丹勒特別提到戰場在此處反映的痛苦,還有反映思想的暖界靈性生命,我們在地球上所想的一切都可以在這裡見 到。再往上是反映智慧的光界靈性生命。當然往上還有一層層的靈界,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的所做所為,事實上是反映著這些天界的靈性生命的。

而這些靈界的生命,便是我們未來一生的塑造者。在死後,我們便能見到這些創造的力量。這是我們在生時所不能見的。在此處,我們在靈界的生命幫助指導下重建星 芒體,準備再度投生。重建時我們可以內在的感受到這一切,因為在靈界一切都是由內發生,由內感受的。接著我們再度穿上生命體,我們便離開了這種內在的見 性,也就是在我們投生前再度失去了意識。

不過在生命體連上星芒體前,我會再度見到自己在前世所犯的錯誤,也就是有害自己靈 性發展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們會自己安排在未來一生彌補對方所受的痛苦,事實上也就是突破自己在靈性發展上的障礙。所以可見我們的前世,事實上決定了我們未 來一生的命運。這既是所謂「命運的定律」,東方古老智慧為這個定律創造了一個字,就是「業」(Karma)

所以我們這一 生中,若有苦有痛,我們可以又怨又恨、自哀自憐,或告訴自己這是自己在前世中所肇的因,所以有現在有這樣的果。也就是說,如今所受完全是自己找來的。當然 要能夠這樣想、這樣感受,我們得用最誠摯、最堅強的心來面對這一切,當我們面對一切的不如意能不斷這樣做時,便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有著康復身 心靈的力量,對生命的護持是全面性的。

以上史丹勒所見許許多多,都與佛經所說的甚為相似,如渴望好吃而吃不到,就像佛經中 所說投生於餓鬼道,受靈界之火的燃燒和見到靈界恐怖的生物就像是投生於地獄道,所以佛陀所教的戒律,也就是息滅貪、瞋、癡這些不當情緒慾望的法門,實在有 它深遠的、慈悲的意義。(潘定凱註:史丹勒本人是不認為有六道輪迴的,這一點佛陀也有所說明。在修行到某一層次時,因為天眼見不到八萬劫(劫: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一次生滅的過程)前後,所以認為人生人、鳥生鳥。但這種修持已經是相當高的層次了。)

我們也見到,宇宙是多麼的公 平,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到最後,都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報,今生做者是。」而我們若能了知這一點,將所有的懲罰, 不論是世間的或非世間的,都如史丹勒所說,視為一種淨化、昇華的過程。靜靜的觀察自己的心,去體會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可以發現,世間沒有什麼不能原諒的 人,也沒有什麼不能寬恕的事。

那麼,生也似夢,死也似夢,史丹勒又是如何的看待死亡呢?他引了用歌德(Goethe)的美麗詩句:

「生命是自然創造的一種最美的現象,死亡只是它為了豐富生命而使用的一種技倆。」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鼓勵孩子勇於糾正錯誤的十二句話

在FB上擷取下來的

1、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說謊。
2、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3、自我約束是對自己負責。
4、罵人是一種可恥行為。
5、你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6、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7、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8、我們找個鍛煉細心的事情做一做。
9、凡事都要冷靜,不能急躁。
10、遊戲可以玩,但不能沉迷其中。
11、膽子大些,再大些。
12、偏食會妨害你的成長。

左手與右手

"左手朝上是接受,右手朝下是給予。"

不斷的接受、給予的過程,這就是宇宙。不斷的吸與呼之間,我們經歷了宇宙。原來,簡單的小活動背後,竟蘊藏了這等奧秘...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從靈性科學的角度談營養的問題

史丹勒博士 德國慕尼黑 1月8日,1909

從靈性科學的角度談營養的問題

過去我說過許多有關靈性生活的事,也許今天可以講一講以靈性科學的角度來看的一些較平凡的事。營養的問題無可置疑的是個較塵世的主題。不過特別是在我們這 個時代可以看出靈性科學的知識如何能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只知道外表的人批評靈性科學專講形而上,毫不腳踏實地。當然,你也可能聽到完全相反的 看法,這些人也許只接觸過靈性科學或人智學的一篇演講或小冊,他們說人智學關心太多、講太多有關吃喝的事情,從某些方面來看,這些批評者也許可以稱他們為 理想家,他們從很高超的層次來看日常生活。他們的反對通常如下「人們吃喝什麼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一個人要用心靈的力量超越物質的層次。」就算好意的理 想家也有可能依此反對人智學者。

不過呢,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討論這些問題時,從靈性科 學的角度看也許是很有意思的。 德國哲學家福爾巴克(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說的名句「人吃什麼東西,就變成什麼樣的人」。許多思想家都同意他的說法,人吃什麼就產生什麼,行為也會受到所消化吸收的食物影響。 於是有這麼多人討論吃的問題,一定有人會相信,人們就只是他所吃的,沒有其他的影響力了。現在,在這一點上我們要講幾件事了。

我們得明白今天這篇演講的意圖與目的。我們並不是要偏 好那一種飲食方式而鼓吹它,也不是要改革什麼。靈性科學家的責任只是要說明事情的真相而已。他的態度不能鼓吹煽動,他要有信心,當一個人明白了他所說的真 相時,會選擇走正確的路。因此,我要說的不是要建議或反對某方式,若假設如此的人就是完全誤解了。我僅是要說明事實,如果你明白了我不是要鼓吹或反對什 麼,那你就是真正了解了我的演講。

記得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問說「人吃什麼東西,就變 成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究竟對不對?我們要隨時記住,人的肉體是靈性的工具。在討論到肉體所做的許多功能時,我們看到人真的是將肉體做為一種工具儀器來使 用。而一件儀器若沒有調整好,而不能發揮功能,那就完全無用了。同理就是我們的肉體若不能正常運作,為較高層次的「體」所用,那也是無用,我們的自由會受 到限制,企圖也無法達成了。

身為靈性科學家的我們,在考量到這些「體」時,可以問 自己是不是不要經由一種不合適的飲食,反而變成依賴這些「體」、受到這些「體」的限制,無法好好執行我們的意圖與抱負?難道不能好好的塑造身體,讓它愈來 愈適合表達靈性的生命?我們若無視於正確的營養,是否會失去自由,變成完全依賴組成我們的各個「體」?必需吃什麼才不會變成我們僅僅是我們所吃的而生出的 「產品」?

問這樣的問題就會讓我們由不同的角度來看營養的問題 了。你們都知道,我無須再說明,以唯物而言,人是不斷的使用肉體組織所儲存的一切,所以一定要補充臟器的營養。很明顯的就是我們要看看那些東西對人類而言 是必須的營養物質。也就是,找出建造動物組織的營養物質,給予這些組織這些物質,這個做法是很唯物的。我們還得要問自己:人類食物的基本任務是什麼?如何 的被用於組織中?

我還要強調此處所講的就是「人類」的情形,因為靈性科 學並不像自然科學認為人類與動物非常相近。不然的話,就有人會說人類組織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然後就去找如何滿足這些需要。但是靈性科 學的大原則就是,每一項物質上的現象,也就是在感官界發生的一切事,都只是靈性過程上顯現於外的表相而已。是的,就連營養吸收的過程,也不是完全肉體上 的。就像物質運作的過程只是靈性運作過程的外在產品。人也是靈肉的整體,雖然肉體看起來只是許多化學變化的綜合體。

我們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如何能超越純肉體層次到靈性層 次。也常說到肉體是由生命體(氣體)所維持。生命體是肉體的建築師,我們不能將它視為只有化學變化而已。如果只觀察化學過程,就是只有看到唯物的化學物質 部份,這樣就錯了。在生命體之外,還要記得有星芒體,星芒體表達了內心的感受以及靈魂的許多特質。當我們以靈性科學的角度看人,我們發現肉體與生命體都被 星芒體所交互穿透。所以我們一定要超越肉體看到星芒體的運作。在其上還有我執體,人類的第四「體」。惟有完整看這四個「體」才是完整的看到一個人。也惟有 完整考量這四體才能公正的談論營養的問題,惟有如此,才能完整的問答四體是如何受飲食的影響而反應。

內在之光的任務

現在,你們都已知道人的食物來自植物界、動物界與礦物 界,因此維持了四體的生存。在此處要為那些只關心內在修持的人再強調一下,我們是要講對整體人類而言,不是針對那些隱密修行,只修靈性的人。我們要明白植 物與人剛好相反,動物則居中。在呼吸過程中就可看出來,人吸入氧,與碳綜合,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則是吸收碳以維持生命,與人正好相反。也可以說,植物也有 呼吸,只是呼吸的意義與重要性與人類完全不同。所以從靈性角度而言可以說植物與人正好相反。
我們可以在光對植物的影響上更注意到這一種關係。植物 缺乏光的後果已經廣為人知。維持植物生命的光,同樣的光讓我們能見到這充滿光的世界。光是維持植物生命的元素之一,但這是實質的光,還有超越這實質光的部 份。就像每一件實質的東西都有個相對的靈性部份。所以實質光中也有靈性光照耀其中。每當人類歡喜享受實質光的輝煌燦爛時,他都可以對自己說「就像我看到另 一個人,我明白在這個人之中活著一種靈性的相對部分,我也可以想像得到,在光中也有靈性的相對部份。」
靈性之光瀰漫在實質的陽光中,與人的星芒體中的不可見 光是一樣的東西。宇宙中瀰漫的靈性之光有一部份是活在星芒體之中。不過,實質上看不到,可以說它就是實質光的互補光或相對光。我們體內這不可見光有個特定 的任務。因為它們是相對的,我們可以說靈性光與實質光就像是負鎂離子與正鎂離子。當我們明白肉體、生命體、星芒體的關係時,我們就知道我們感知到的是靈性 光的外在表現部份。而星芒體又被我執體所充滿瀰漫著,通常我們解說在生命中,生命體是不斷的在奮力避免肉體的毀壞,人與動物都有星芒體,所以也都有這內在 的光。而內在光的功能與外在光是相反的。當外在光照耀植物、植物用之產生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來建造生命組織。另一方面呢,內在之光的任務則在分解,這 「分解」是星芒體的工作之一。確實有一套持續運行的解構我們所攝取的如蛋白質等物質的過程,可以說將之用於對抗外在光所建造的一切。如果沒有這種解體的活 動,人就沒辦法做為一個有「我執」的生物。因為有「我執」,我們才能有所謂的「內心體驗」。所以,生命體負責維持肉體,星芒體則會取用建好的部份而毀壞 之。

如果沒有這個解體的過程,這個與我執體合一的星芒體就 沒辦法在這物質界中過一個完整的生命。我們己看到人與植物間有個相對的過程。人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則吸入二氧化碳。人吸入氧氣,而植物呼出氧氣。這些過程 只有在人與植物上相對到極限。動物不像人有個別獨立的我執體,它們是有共同的群體我執體。所以一種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群體我執體(群體靈)從外部管理它們。 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動物的解體過程是由外在的群體靈來管理,而人則是由獨自個人的內在我執所管理。人的個別我執甚至可以漸漸的對內在所發生的一切作 主。

正確的內在靈活性

讓我們看看我執體如何能夠漸漸主宰肉體的功能。我們先 看星芒體在分解身體物質時做了什麼。對營養而言,我們是要強調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瀰漫於肉體的我執體,執行著分解物質的行動,經由此行動,內在創造出了 一些東西。在星芒體化解的過程中,特別是意識的活動產生了!解體的過程中會引起一些活動,首先,會產生內在的溫暖。其次是,內在光有實質的表現,這個表現 當然不如內在肉體的溫暖容易注意到,不過就像化解蛋白質會在血中產生熱,內在光的表現就是神經系統的活動。以內在活動而言,神經系統活動就是化解過程的結 果。這並不是指神經本身的活動,而是指在神經之內流動的活動,也就是能想像而後又喚起思考。這就是不可見光的實質表現,是由分解、化解物質所引出的。

基本上而言,內在的體熱是由分解蛋白質所生,組織內的 內在光也是一樣,內在光的產生是脂肪、碳水化合物、澱粉、糖的轉化過程,同時也用於產生溫暖與內在的活動。所有這些都是由星芒體發起的活動而表現於外,人 不是只吃正確量的食物就可以滋養,必需是內在的過程能正確的運作才行。人是不斷的有內在活動,這些就是它的內在生命,如果這個內在生命是用不正確的方法造 出,它就無法適當的反應而會生病。

「正確的內在靈活性就是解決營養問題的正確方法的基礎」,這句話是指人類內在的運作過程一定要與植物相反。要接下植物未完成的部份。舉個特別的例子說明。當人吃素食,這對他的身體組織而言是很大的要求,植 物沒有多少脂肪。人類的組織可以製造脂肪,所以需要他從不含脂肪的物質造出脂肪。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素食時,他就必需在內產生一種活動:內在努力的造出脂 肪。吃動物脂肪時就不需要做這件事了。唯物者也許會說不需要什麼努力就可以盡量儲存脂肪,對人類而言不是一種利益嗎?然而,若從靈性的角度而言,啟動這種 內在的活動就表示才真正啟動了內在的生命。當一個人被迫去產生這種自行製造脂肪的力量時,經由這種內在的靈活性,我執體與星芒體才成為肉體與生命體的主 人。當一個人食用動物脂肪,他就不需要做製造脂肪這種工作了,但是若一個人承擔自製脂肪的工作,因而開啟了內在的活動,他就能主宰自己的身體,因而得到自 在。否則的話,身為靈性生命的他,只是一個旁觀者。在他之內所發生的一切,他只是個被動的旁觀者,這就像重擔壓著他、障礙他,令他無法讓星芒體完全展現生 命,也就是說如果他拒絕自製脂肪,他就是自建了一個障礙,令星芒體無法柔軟靈活。

現在要問的基本問題就是食用的物質會造出那些內在的活動。此處我們要試著說明蔬菜與肉在人類飲食中的關係,再由此明白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在人體內的反應。

從靈性角度考量飲食

當一個人吃動物性蛋白質時與吃植物性蛋白質是不同的,這種內在的過程,人與動物到某一個程度很相似。因為動物也有星芒體。雖然動物的星芒體也會分解那已合成的肉體組織,人類的組織在這方面是超越了動物所能到達的限度。

想一想所有的動物,以靈性的眼光看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特 性,我們應該可以比較,可以發現人的特質分佈在所有的動物之內。雖然人與人之間是這麼的不同,但我們應該仍然可以結論「一個人之內就包含了許多物種」。所 以人是萬物靈性上的綜合。這可以在觀察人類特性是分布於所有動物內看出來。如果我們將整體動物界看成是個別動物的特性相輔相成而成為一個整體,應該就會發 現每一個人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動物界。每一個動物則是表現了一種強化了在人類之中已經調合的力量。它的整個組織都依據這個力量來建構。動物界到最微細的部 份都是這樣安排的,動物界就像包含了人類所有特性的一場大戲。

如果人類要實際的表達他的星芒體所有特性,他一定要努 力用出它所有的力量。他一定要能對所有內在的過程作主,要在內部啟動星芒體消化的活動,持續植物常未完成的部份。在我們食用動物時,我們不只取用了它們的 肉和脂肪,也取用了它們在這些物質中的星芒體產物。當我們食用植物時,我們就徵召了星芒體中最純淨無染的力量,喚出我們全部的內在活動。而在肉食中,部份 這種內在的活動就被埋沒了。 現在我們可以純粹從靈性角度來考量這兩種不同的飲食方式。如果一個人想要增加對他肉體內部程序的控制力,則他在外界也要同樣的很活躍是很重要的。例如他要 很有活力,有勇氣甚至很有野心,如果他的星芒體不夠強則他也許得靠肉食來支持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我們可以說,人若要解放內在,就得靠由植物得到的物 質。但是活躍參與人間事的生活上則不需要來自星芒體的純淨本性,這種持質也可以來自肉食。人類可以漸漸自在,而所需的推動力又可以從動物身上得來的這種實 情,吸引了許多人因此向動物身上求取營養。如果你去看軍事國家要發展提昇肉體力量的特質,你就會發現他們多是肉食者,當然也會有例外。而另一方面呢,傾向 內省、思維的人則大多是完全素食者。

要記住有這兩種不同的情形。當然一個人為了提倡某種飲食方式,可以刻意選擇某一種方式,但這並非知識性的選擇。無論如何,雜食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飲食方式,也不是沒有原因。也可以說必然如此。不過,我們得承認,就算素食必是正確的健康選擇,但也有人無法受益,反受其害。

不受狹隘的生命控制

我是以人類本質整體而言,當然,得考慮個人的情形,是 應該選擇素食或肉食來滿足他的需要。在今日,極度的肉食自然會有相應的結果。如果食肉而令一個人放棄了大部份的內在活動,則本來該是內在的活動就會表現於 外。他的靈魂於是會比較外向,較受外界的影響牽制。而由植物得到營養的人則會更獨立,往內發展。他會能對自己整個生命作主。愈是素食主義者、愈接受素食, 內在力量就越強。於是,他會眼界更寬,不受狹隘的生命控制。主要肉食的人則眼界較窄,眼光也會較為偏頗、無彈性。

很自然的,今日人類的任務就是要考量兩種情形,不要變 得不實際。當然也不是說一個人完全不批判時,就是完全沒有偏見。因為事實上而言,就是肉食限制人類,將他領到限制自己眼界而能專精特殊化的情形。素食則會 令人類提昇,超越僅為生存而活的狹窄境地。極度的肉食則與人類愈來愈教條化,無法超越出生時人間所給他的一切限制,有著絕對的關聯性。相對而言,如果人類 對植物界的食物比較有興趣,他們就會發現他們較容易超越他們的狹窄境地。吃肉而放棄製造脂肪的人,會注意到這種未開發的能力,好像在星芒體外築了一道牆。 就算不是天眼而用一般感官來判斷,也可由一個人的眼睛看出來這個人是否自製脂肪。在人的眼中看得出一個人的星芒體是否有負責引出那製造脂肪的力量

現在我們看出從植物或動物取得營養所造成的兩種相對的 特性。我們發現我們是以生命組織進入了這個世界,但一定要再以正確的飲食超越它的限制。我們在未來會看到非常重視素食的時代的到來。那時的人人的想法十分 柔軟靈活,人們也願意去審查今天看似愚蠢的事,若從另一角度看也有它們的價值。他們會明白經由素食,他們的肉體與靈性的世界可以更寬廣,因為素食抵消了特 殊化的傾向。特別是在科學的領域,素食若流行,眼界就更寬廣。

讓我再舉幾個例子,顯示人真的就是他們所飲食的產品。

酒精

酒精是取自植物。如果要以靈性科學來解釋,飲用植物造 出的酒精與人類應該用自己的我執體,維持清明正中,以在自己的肉體中造出酒精,恐怕會講得太長。以靈性科學所見而言,當人喝酒時,這酒就取代了只有人類的 我執體才能產生的活動。大量喝酒的人會需要較少的食物,他的身體也比一般的燃燒消化需要較少的營養。酒精喚出了通常由我執在內的穿透力才能喚出的力量。所 以一個人可以由灌滿酒精來外在表現他的我執體。如此一來,酒精就模仿抄襲我執體的活動,如此你就可以了解為何人類會訴諸酒精(以逃避個人的問題)。不過, 用之太過,一個人就等於將內在的自己以酒精代替了,變成了酒精的奴隸。反之而言,就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完全戒酒,他就能引出他我執中最佳的力量。飲酒會在內 創造一種障礙。這障礙背後發生的事情,應該是要由我執來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執卻陂這障礙擋住了。

咖啡

某些食物對人類組織有特定的效應。咖啡既是一例。咖啡 的效應是影響星芒體。經由咖啡因和咖啡的飲後效應,我們的神經系統會自動執行我們要內心夠強才能做得到的功能。當然,我們不會說隨時隨地都是由人的星芒體 獨立作主是一件好事,因為人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生存於與萬物共存、整體的生命中。

咖啡也是植物界中在某方面較高層次的一種產物。結果就 是咖啡能取代人類某些工作。受訓過的天眼可見我們神經系統中邏輯一致性與做決定的能力會因咖啡而增強,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咖啡來做邏輯上的關聯性和專注於某 一項想法。但是,這交換的條件當然就是滅弱了我們內在某些特定的力量。我說的這情形可以由上班休息時喝咖啡時聊的閒言閒語,會執著在某一主題,一直講到完 全無可再講,才會結來。這不是一個笑話而已,這說明了咖啡的效應。



茶則是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當大量喝時,想法會散亂與 輕鬆。也許可以說茶的主要功用是讓一些有點聰明、才氣、有點個人輕鬆性的想法生出來。所以我們可以說咖啡會幫助那些文字工作者以有技巧、洗鍊的方式連繫想 法。這是正面的效應。負面效應就是咖啡桌上的閒言閒語。茶,將想法打散,是剛好相反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茶不會是外交家中流行的飲品。



最後一個例子,也許大家會有興趣看看在生活中挺重要的 食物「奶」。奶與肉完全不同,它在動物星芒體的影響力中是最弱的。奶可以說只有部份是動物性產品,動物或人類的星芒力並未參與它的製造。因此奶可以說是完 美食品之一。適合想要斷絕肉食但又尚未有足夠的星芒體內在力的人。從完全外在的觀點來看也可說奶包含了人類所需的一切營養,不過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限度的, 無法涵蓋所有個人特質的情形。(譯者註:除此之外還可注意到奶是屬於寒帶放牧區的食品以及今日的乳品因為養殖環境惡劣,抗生素、荷爾蒙的使用,牛乳殺菌、均 質化等工業化的處理方式,與 100 年前歐洲的草原放牧是大不相同的食品了。)

不論強弱的組織都可由奶得到輔助。如果一個人只喝奶一 段時間,不但他的一般力量會被喚醒,還會超越,他會接收到一種新力量的注入,給他更強的力量。這種多出來的力量也許可以用來作為康復力。要運用一種力量, 首先要得到這種力量,在奶中,我們看到了一種發展某些內在力的方法。對生命有真心想要修習某些心靈康復力的人,也可藉此修習得之。不過,我們一定要記住適 合某一人的,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這還是有個人的問題在內。某人可做到的,別人不一定行。但想要以有智慧的方式建立生命組織。一個人可以努力開發那自在獨立 的內在力。所以經由靈性科學我們又可以回到最初福爾巴克所說的「人吃什麼東西,就變成什麼樣的人」。

人類可以用某種方式滋養自己,因而埋沒了他那不可見的獨立性。這樣他就是讓自己表達了∣∣「他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的產品」。然而,他應該以讓自己愈來愈不受飲食習慣奴役的方式來滋養自己。此處靈性科學便能幫助指導他。

錯誤的食物可以很容易的轉化我們為食物的產品,但是若讓我們自己充滿靈性科學知識的薰陶,我們就能奮力走向更自在獨立的境地。那麼,我們所吃的就不會阻礙我們修得我們潛能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我們身為人類該達到的境界。

◎人類的四體——人類的肉體、生命體、星芒體、我執體的說明,請參考《靈性科學入門》。



原文來自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905/20090511.html


延伸閱讀: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十三)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908/20090813.html

enjoy~~~

生與死的禱詞


史代納博士文章、禱詞 

節錄自http://eurythmytw.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0.html  優律斯美台灣部落格

生死一瞬間,在這兩個世界中,方繼續地球的工作,另一方展開靈性世界的旅程,在此時若能有共同聚集的祈求的力量,會讓兩方的心靈力量,處於能被支持的狀況來渡過這個過程。以下兩篇禱文提供給有興趣及需要的人。若亡者的母語是中文的請用中文,反之則請用英文。


第一篇   除了親人的死亡外,任何其他狀況,希望幫助並堅強這   
             孩子或成人的靈性內在皆可用
第二篇  是給亡者的  祝福的意念很強      
            

(人名)的天使,您持續地觀照著他的命運
願我充滿希望的意念能夠透過您傳給他,

願他能被那承載我們走向
自由意志的源頭而堅強,

願他能感受到這從智慧源頭,
照亮內心深處的溫暖,
    
願他感受到這祝福人類所作所為
來自愛的源頭的寧靜。
(作者 不詳)

Thou Angel who keepest watch over the destiny of (Name of the person)
May my thoughts filled with hope reach to him through Thee,
May he be strengthened from the founts of will
   which bear us toward freedom,
May he feel illumined from the founts of wisdom,
    which warm the inmost heart,
May he feel peace from the founts of love,
    which bless man’s work.


*            *          *

(魯道夫.史代納博士  作)
請感受我們是如何鐘愛地凝視高處
為了你的其他的任務
現在這高處將你呼喚
願你的力量能從靈界伸展到
你所留下的友人中

請聽到我們送給您
充滿信心的心靈的請求:
我們需要在這裡,為我們塵世的工作,
從靈性土地而來的強勁力量—
我們感謝您﹣我們的朋友,
為了這精神力量而死。

一個希望,讓我們感到高興,
一個損失,我們深深痛苦:
讓我們希望,你是照亮了我們的生命,
遠和近,不迷失,
一個在靈性蒼天中的
靈魂之星。    

 (By Rudolf Steiner)
Feel how we gaze lovingly
Into heights that now
Call you to other work.
May your power reach out
From spirit-realms
To the friends you left behind.

Hear our soul’s request
Sent to you in confidence:
We need here, for our earthly work,
Strong power from spirit lands—
We thank our friends now dead for this.

A hope that makes us happy,
A loss that pains us deeply:
Let us hope that you light our lives,
Far-and –near, unlost,
A soul-star in the spiritual firmament.  

(賴心詩 譯)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社區?

是什麼維繫著一個社區?
WHAT HOLDS A COMUNITY TOGETHER?

本文是【全 新的我們 A New We】歐洲生態村紀錄片中,所介紹的塔美拉和平村肇建者之一Dieter Duhm博士的著作的一個章節。Dr. Dieter DuhmInstitute for Global Peacework (IGP),(Chapter of his book: The Sacred Matrix)

自從瑞士阿斯科那的斐麗塔社區(Monte Verita in Ascona) 經歷百年實驗,仍不免失敗的例子後,義大利也有一個失敗的案例…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維繫一個社區合而不散,是什麼可以讓它不再失敗?什麼可以讓社區的力量,不斷彼此增益呢?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failed community experiments since Monte Verita in Ascona, Italy (which also failed), one is justified in asking: What holds a community together, what stops it from failing, and how is its power increased?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需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點子,一個概念,一個目標,那不僅僅是想要與 人接觸的個人渴望,也不只是想要有一個家的感覺。較具體的例子,是像蓋一個豐盛的花園、建立一個兒童樂園、一所轉型的學校、一套完整的能源計畫、一座藝術 中心、一個媒體及大眾交誼中心…等等。這些點子,越是符合客觀需求,就越能得到大眾的支持。

First of all it needs a strong idea, a concept, or a goal, which is more than a personal desire for contact and a feeling of home. Some examples would be building a peace garden, establishing a children’s republic, a school of transformation, an encompassing energy project, an art centre, 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etc. The more its concept corresponds to an objective necessity, the more it will be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e.

第二,需要有處理人際衝突的好方法, 它需要一個心靈-精神層面的核心觀念,當人際關係瀕臨絕裂的時候,仍能保持它的功能。

Secondly, it needs good methods to deal with human conflict. It needs A mental-spiritual concept, which remains effective even when human relationships threaten to break down.

第三,需要一些勇於負責的人們,當很多事情進行不順利時,仍有足夠的力量為社區理念挺身而出,這需要一個不尋常的強大且穩定的力量。

Third, it needs a few responsible people, who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nd up for the community idea even when many things go wrong. It needs an unusually strong staying power.

第四,它不需要頂層管理者或任何自我設限的想法,需要的是那些負擔主要責任的人們的相互合作。一個願意負有更大責任的社區之創建,其先決條件就是負責人之間,恆常保有互相效力的聯繫,而沒有暗地裡的權力競爭。

Fourth, it does not need any top dogs or territorial thinking; instead, it needs cooperation among those who have taken o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reation of any community that has taken on a larger task is a permanent circle of responsible people, without secret competition for power and position.

第五,需要有明確的公共區域,每一個成員都應該知道他自己的位置與工作。就像身體裡的每一個器官,團體裡每一個人都有個特別的功能。一旦社區達到特定規模時,勞務工作的明確分配,就更顯重要,而各個領導者的功能,也要有清楚的畫分。

Fifth, it needs a clear infrastructure. Every member should know their place and their task. Like every organ in the body, every person has a special function within the whole. Once a certain size has been reache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precise division of labour and a clear assignment of leadership functions.

第六,需要一個自主形成的領導結構,它是由天生具有領導力的人們所組成,他 們在人際與專業上的能力是一致且不相上下的,並擁有整個團體的信任,這些人的特質,必須成熟到不會濫用自己的職位,以謀取自身利益與權利;舊權力結構出身 的人們,不適合這樣的領導角色,即便他們積極想爭取這樣的職位,未來的社區,不應該建立在權威或反權威的基礎上。

Sixth, it needs a leadership structure that is free of domination, consisting of persons who are natural authoriti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human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because they have the group’s trust. The character of these persons must be so mature that they do not misuse their position for selfinterest and power. People with the old power structure are not suitable to function as leaders, even when they themselves immediately want to take on leadership roles. Future communities should neither have an authoritarian nor an anti-authoritarian basis.

第七,它的成員們必須具備專業背景,為了整體的發展,社區發展的方向與意願,是不能被成員一時的感覺或情緒所左右,特立獨行的人和嘻皮都是很好的人,卻不能創造一個良好發展的社區。

Seventh, it needs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ir members. For the whole to develop, it needs a direction and a will that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momentary feelings and moods of the members. Freaks and hippies were often quite nice people, but they could not create functioning communities.

第八,為了增強彼此的信賴,所有重要的過程或決定,都要公開透明,特別是在和性別、感情、權力、金錢與財務相關的領域,建立透明化與使用合適的方法是必要的(如自我表達的機會或論壇)和清晰的溝通。否則社區將會很快地,因為隱藏的衝突,而淪為衝突下的祭品。

Eighth, in order for trust to grow, all important processes and decisions must be transparent.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sex, love, authority and power, money, and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ransparency using suitable methods (such as self-expression or forum)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Otherwise, the community will soon fall victim to hidden conflicts.

第九,它需要情愛上的活力與生命力,否則整個團體會變得僵化,趨於過度理想化或乏味。過去社區的分崩 離析,要麼是因為情愛上的糾葛,不然就是因為情慾的壓 抑而產生了衝突。群體生活和情愛關係,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事實上,被允許自由表達和誠實的情慾,只會建立在具有共識基礎的社群關係上。要有這樣好的結果, 一些平常會發生的阻礙,就需要有適當的方法去克服。 (Vana 譯註:人與人之間(兩性和同性)的情感和慾望,若能夠自由和誠實表達才是健康的。壓抑住會造成衝突與關係破裂,進而造成社區的破裂。)

Ninth, it needs sexual vitality and liveliness. It will otherwise become rigid, ideological, or boring. In the past, communities either fell apart because of the Eros or else they suppressed it. Community and Eros were two opposing concepts. In reality, a free and honest Eros can only develop on a communitarian basis. For this to occur, the normal hindrances must be overcome in an appropriate way.

第十,它需要一 再承諾人我間的互愛、互信、互助的人性基本價值。並需要與這個時代的人道主義議題連結,以及與全球資源議題的結合。當擁有越多的意義與適當性,就會領受到 越多的力量,而任務就會成長,意願也增強了,新的可能性便會看到。在每個計畫之中,或許是個祥和的花園、一座擁有生命概念的藝術或科技中心、會隨著我們努 力越久而越圓滿。

Tenth, it needs the re-commitment to the human basic values of neighbourly love, hospitality, trust, and mutual support. It need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issues of humanity of our times and with the universal source of life. The more general human validity and meaning it has, the more power it will receive. The task then grows, the will strengthens, and new possibilities become visible. Behind every project – be it a peace garden, an art or a technological centre - there is a life concept, which becomes more encompassing the longer we work.

第十一,它還需要一些凝結人心的歌曲、一些美味佳餚、一些儀式。一個以健康方式發展的社 區,它們會有自己的慶祝盛宴與歡慶時刻,這些是為了感念與祝賀自己的社區,自然轉型成為具體美好生活的節慶時刻。這時社區會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主題曲、有了 自己的圖騰、自己的箴言、自己的標誌,這些都凝聚社區生活中的力量與喜悅,從某個角度看,未來的社區發展,將會隨著共同擴大的慶祝活動,而日漸開展。

Eleventh, it needs authentic songs, feasts, and rituals. For every community that develops and grows in a healthy way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it celebrates its own feasts and finds its own rituals. This is when thankfulness and celebration naturally transform to a festive form of life. Suddenly the community finds songs of its own, its own icons, mantras, and signs that focus its power and joy of life. At some point, every community of the future will begin each day with a kind of joint celebration.

---------------

更多資訊,歡迎聯繫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Institute for Global Peacework (IGP),Tamera, Monte do Cerro,P-7630-303 Colos Portugal,Ph: +351 283 635 484, Fax: +351 283 635 374,eMail: dd (at) dieter-duhm.com,www.dieter-duhm.com,Distribution is wished and allowed by mentioning the source!

本文由伊書兒翻譯,田安琪及skydance davis 共同改寫編輯,於花蓮天使部落永續生活自主學習營隊 2011年2月28日;2012年已轉型為「藍色行星永續生活基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angelvillage/

第九點,經「A New We 全新的我們」影片製作團隊 Stefan及Vana 譯校。

skydance davis 20120419

紐約的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

紐約的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

黃曉星

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Rudolf Steiner Fellowship Community,http://www.fellowshipcommunity.org/)坐落在美國紐約州春之谷(Spring Valley),從紐約曼哈頓往北只需一小時左右的車程。這裡有一條小溪,潺潺的流水繞著社區,春夏之際,溪畔樹上綻放的花朵與滿地的野花相映,落英繽 紛。鳥兒們的歌聲從不停息,野鴨、松鼠、梅花鹿和天鵝等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穿梭於社區的樹林之中。地裡的莊稼茁壯成長著,果園裡熟透了的蘋果掉在地上,像 蓋著厚厚的地毯。在這裡,雞犬相聞,門不閉戶,汽車也不鎖,人擇易而居,來自五湖四海和各種膚色的人們,在這個社區裡生活,工作和學習,大家相敬如賓,猶 如一家人一般。這裡就像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描寫的那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 人。”所以,我給這個遠離塵囂、風景優美的社區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桃花源新村”,後來經過考究發現,這是鯨魚村的裡的一個胡同而已。

此 社區周圍近2000多英畝的土地都是屬於魯道夫•史代納三元社會基金會(Threefold Foundation)的財產。早在1920年,有幾位來自曼哈頓的富有的、而又有理想,同時追求精神生活的商人湊在一起買下了這一大片土地,以人智學理 念為基礎,實踐自然活力農耕。他們一方面可以為曼哈頓的一家素食餐館提供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學習與研究人智學的基地。他們讓一些認同人 智學的人士,低價買下一小塊土地建造房屋,以便在週末和假日裡住在這裡來學習人智學和度假。後來,在這裡又相繼建立了華德福學校、韻律舞藝術學校、華德福 教師培訓學院、華德福教育研究所和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健康食品用品商店、自然活力農耕農場、演會中心等等,就這樣,逐漸發展成一個實現理想社會的、 有獨特文化的三元社會秩序社區。

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是這個大的三元社會社區中獨立的一個小社區,擁有約750英畝土 地,在法律上以養老院慈善機構註冊。養老院和自然活力農耕農場是社區的主要的部分,同時還有幼稚園、醫療診所、陶藝作坊、編織作坊、鐵工藝作坊、木工藝作 坊、蠟燭廠、印刷廠和手工藝品商店等等。具體的工作內容有照顧老人、農作、園藝、廚房工作、清潔和洗衣、維修房屋、辦公室、診所、幼兒院、照顧孩子、藝術 治療和教育活動,同時還有各類作坊的工作。

目前,在社區裡大約有六十幾位老人,五十幾名專職工作人員,七八十名來自社區外面的義工和世界各地來社區體驗生活的志願者,三十幾個來自工作人員家庭的孩子。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都來自于不同的國家、文化、宗教和教育背景,大家都以同胞相稱,故稱為同胞社區。

整 個社區的工作主要是由社區裡的工作人員來承擔,同時也有許多義工和自願者的説明,老人們和孩子們也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是由那一天的“領 班”協商安排,每個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但是在一周裡,哪一天做什麼工作都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三個月做一次工作更換。這樣的輪換可以讓每個人都能體驗 到每一份工作的特色和價值,瞭解社區的整個狀況,理解“幹重活的辛苦”,體驗“幹輕活的喜悅”,讓身心有一個“呼息”的機會。避免由單一的護理工作和農作 所產生的“厭倦感”。

這種工作安排也給大家創造了機會在各個領域中學習不同的知識和展現不同的才智,並客觀地迫使他們在工 作中相互學習,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充當培訓者和受培訓者,領導和被領導的角色。大家在教與學以及合作中互相看到對方的專長與智慧,互相瞭解從而化解憎恨,分 享喜悅。這種服務與奉獻工作的方式給領導能力注入了新的詮釋,領導能力不是權力的運用,而是認識與善用每一個人的專長與能力,起著協調的作用,讓大家能誠 心地合作。社區尊重和維護工作人員來去自由,以及自由地參與社區的決策討論,自發地承擔社區的行政和管理工作。

社區是一個 非營利機構,在福利報酬方面,工作人員的報酬方式儘量做到按需分配的原則。工作人員不擁有私人的房屋和汽車等財產,而是共同分享社區裡的公共資源如:住 房,交通工具,文化設施以及工具等等,社區同提供食物和工作人員的子女在附近的華德福學校就讀的學費。除此之外每月還有一筆生活補貼,此生活補貼的標準不 是以工種、級別、工齡、文憑或技術水準的高低來評定的,也不是根據工作人員對社區貢獻的多寡來定,而是根據工作人員家裡的真實需求來定。所以,工作人員必 須自己制定出每月的生活、學習、醫療和娛樂等支出的預算報表,交給社區的行政和財政小組審定是否合理,再與個人商討來做最後的決定。也就是說社區的生活像 一個大家庭似的,每一個人都互相依賴,互相關照,並一起成長。

同胞社區裡的生活已經形成了特別的文化,人們非常注重教育, 因為很多工作人員到這裡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到華德福學校就讀。人們也注重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吃自己用自然活力農耕種植的綠色食品,追求豐富的 精神文化生活,關心人文和環境保護,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美。人們同時也非常注重人與人的互動關係,真誠相待,相互説明,和睦相處,避免惡性競爭和利益衝 突。在物質主義至上和暴力文化盛行的美國社會裡,這樣的社區可以說是沙漠中的綠洲。

社區的文化活動非常豐富,常年有著眾多 的節日慶典活動,每週每月都有各種學習小組,講座、演出、音樂會、展覽會等都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活動不但有全社區的老小參與,住在社區以外的 人也常來參加。這個社區可以算是北美最大的人智學文化社區,不但在本地的社區文化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在這裡學習和研 究臨終關懷、護理、藝術治療、社區發展和社區文化等等。魯道夫•史代納提倡的教育作為改觀社會的力量,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從幼兒到古稀老人都 能在生活中受教育和進步,實現和完成他們此生的使命。

社區的創始人之一保羅說:“追求人性的覺醒,可以從科學、藝術和所謂 的‘自由宗教’這三方面來看。現代科學的起源其實是有人性基礎的,一般人錯誤地認為物質化的現實是真正的現實,其實,物質化的現實只是精神規律下的產物。 由不斷地思考和尋找自己日常生活關系中緣起的學問,才是有人性的科學。藝術本來是為了顯揚宗教生命而產生的,但藝術漸漸成為一種文化活動,甚至商業行為, 不過,這種現象並不會改變藝術對人的精神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很清楚藝術是讓人類認識生命,學習創造和責任的一種工具,只有通過藝術活動和具有藝術性的生活 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所以在這裡綜合了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演說、韻律舞和社交生活等七項藝術活動。”

“創建這個社區 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照顧老人而學習成長、老化、病苦到死亡自然的現象,讓老人回到精神世界之前,不是在糊裡糊塗中死去,而是全然覺醒地離開人間。如果我 們能認識到“生”是生命由精神世界到人間的‘來’,“死”只是離開人間回精神世界的‘去’,生命因為這一來(生)而變得更豐富;生命因為這一去(死)而使 人生更有意義。那麼我們對待生死、對自己、他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來來往往’就明白了,而且對死亡不會恐懼,對生活更加坦然。在下一世的輪回中,我們就會是 一位更優秀的人,能真正地為眾生服務。”

“創建社區的目的之二是建立一種新的生活和社會關係,我們要把華德福教育和人智學 深入到生活中,讓所有在社區生活的人都在受教育和進步。成人通過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小節瞭解並教育新一代。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學會關懷老人,並從老人走向 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學習完全覺醒地面對生死這一關。社區的孩子在上學之余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孩子從小就跟不同年齡的人一起工作和學習生活,是讓孩子充分 地參與生活,並學習如何與不同年齡的人和睦相處。如果他們能與這麼多不同個性和工作方式的人合作相處,長大之後,生活在任何社會環境裡都會適應的,任何人 都喜歡一個合作的人吧!”

我于1998年6月完成碩士課程之後來到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起初,我認為那是他們的生活理 想國,而離我很遠,我只是住一個暑假,完成我的論文就走,後來,這裡也成了我的理想國,我的家,在這幾年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僅僅獲得了很多學校無法提供的 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身、心、靈都經歷了一個巨大的掙扎和進步的過程。

在這裡,我有很多學習機會,學習自然農耕、護理、 人智學醫藥、成人與兒童教育、基金會管理、汽車維修、房屋維護、藝術治療、拖拉機和做西餐等等,相信將來一輩子的生活都將會得益于在這樣有意義的工作中學 習到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起初,我被安排照顧老人時遇到嚴重的心理障礙,很難完全接受這些工作。後來逐漸發現,雖然表面上是説明了這些老人家,實際上是 説明了我自己。因為,我必須學會戰勝自己,克服心理障礙,挑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逼著自己改變對這樣的事情原來固有的觀點和價值觀。在説明老人的工作中體 會最深的是對死的重新認識和坦然,對活的重新認識和思考,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個社區發展了三十幾年,不少的人在這裡 工作過,有很多人是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之餘來做義工的。有一位叫愛麗斯的女士在這裡做了近十八年義工。有一天,我問她為什麼對這種工作感興趣?愛麗斯說: “如果沒有人細心地照顧這些老人,他們的生活也許會沒有規律,也許會整天躺在大小便中,生活得跟動物沒兩樣,而通過我們的説明,他們可以重新過著人一樣的 生活,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

在這個社區裡,很多老人曾經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政府官員、教師、 作家、藝術家、農業家、金融家和工程師等,也用普通工人和家庭主婦,退休之後以月付社區生活,房租,護理費用的形式住在社區,很多人都自願地義務地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社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許多為了精神的提升而學習了很多年人智學的老人,也在這裡找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很 多老人把自己的財產都捐給社區,或者在去世之後,留下了豐厚的遺產給社區。當然也有些老人雖然為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運動付出了一生,但是卻並不富裕,無法 承擔這裡的費用,社區就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優惠,使他們能在這裡居住。

社區裡有一位叫瑪麗亞的老人是德國移民,1985 年,在她的老伴去世之後就搬來這個社區的養老院裡居住,當時她才七十八歲。雖然她已經用她的退休金和養老金付了在這裡生活和享受護理所需要的一切費用,按 道理她可以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但據說,她來到這個養老院之後,一直都是為這個養老院著想,每天都自願參加社區工作,如洗衣服、做清潔、做飯、 園藝和農活等等。

當我來到這個養老院時,瑪麗亞已經是九十一歲的老人了,雖然她坐在輪椅上,但精神依然很充沛,總是微笑著 對待每個人。由於她的聽力不是很好,因此很少跟別人談話。要讓她聽懂我們說的話非常費勁,不過工作人員都熟悉了她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如吃飯前必須告訴 她,她的飯菜是素食,飯後有什麼甜點,然後給她一杯薄荷茶。

在瑪麗亞的房間裡有一個很大的書架,全是跟人智學有關的,有的 像古裝書那樣已經發黃了。經常有華德福學校的學生來到這個養老院做義工和採訪老人,並撰寫他們的傳記。當學生們一進瑪麗亞的房間時都會驚歎著說:“瑪麗 亞,你都讀過這些書嗎?”她馬上會很自豪地說:“是的,而且不只一遍。”

瑪麗亞的兒子來看她時候,是她最快樂的一刻,她整 天都會笑眯眯的,逢人必介紹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每來一次,她都會給我介紹一次,正是這個原因,我對她的兩個兒子都很熟。一個叫魯迪,是電腦工程師,住在佛 羅里達州;另一個叫科爾,是會計師,住在德克薩斯州。兩兄弟輪流來紐約看媽媽。他們每次來,都住上一個星期,每人每隔一個月來一次,風雨無阻。

許多人都非常羡慕瑪麗亞有兩個那麼關心和照顧她的兒子,在美國社會裡這樣的例子應該不多。於是,有一次,我問她:“瑪麗亞,你是如何使你的兒子照顧你這麼好的?”她說:“送他們到華德福學校去讀書,其他的讓我的兒子告訴你吧。”

每天早上從六點一刻開始,幾個工作人員就要負責説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床,説明他們洗臉、漱口、擦身、換衣服,吃藥,整理房間,然後帶他們到餐廳吃飯等等。

每 個星期四早上是我的值班時間,每次我到瑪麗亞房間的第一件事是拉開窗簾,這時她就會微笑著說:“多麼美好的天氣啊!”當我遞給她假牙時,她總不會忘記說: “謝謝你,又暖又舒服。”(按照她的習慣先用熱水泡幾分鐘再給她)。有一天,她說:“我已經九十三歲了,再過三個星期就九十四歲,黃,我知道有那麼一天, 沒法再對你說聲謝謝時,請你不要認為我沒禮貌,我還會默默地祝福你和你的全家。”她剛說完,“嘩啦”一聲,我一不小心把一盆用來給她擦身的水全倒在她的衣 服、床和被子上,頓時,我驚惶失措地看著她,不知道如何收拾這個殘局。瑪麗亞卻毫不介意地笑著說:“看你幹得多麼漂亮呀!”

聽 到她講這樣的話,不由得讓我想起魯道夫•史代納寫的書《如何知道更高級的世界(How to know the high world)》,其中有一章提到靈修六步練習方法的第三步,就是練習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第一個閃出來的反應,應該是事情積極的一面。瑪麗亞這個時 候能說這樣的話和保持鎮定的態度,顯示出她的靈修確實到家了。

當瑪麗亞病危的時候,正好輪到我值夜班。那晚,社區裡的醫生 打電話來說:“今天晚上瑪麗亞可能會去世,如果你發現了,就把時間記下來,沒必要打電話給我,我明天早上值早班六點鐘就到。”我一放下電話,就去看瑪麗 亞。她躺在床上滿頭大汗,呼吸非常急促,:“瑪麗亞,瑪麗亞,瑪麗亞!” 我輕輕地叫喚她的名字。但沒有什麼反應,她的臉上還是帶著那副慈祥的表情,她的手腳冰涼,胸口很熱。我輕輕地幫她擦了一下汗水之後,走出了她的房間,這 時,丹洛,一位經常來做義工的學生聽說瑪麗亞可能要去世了,特地來看她。

在這過後兩個小時裡,他一直守在瑪麗亞的床邊。

“丹洛,你怎麼還在這裡?” 我不解地問道。

“我多麼希望能親眼看到瑪麗亞停止呼吸的一刻,看著她的靈魂飛走。可我沒信心看到那一刻了,已經這麼晚了”他輕輕地答到

“聽說很多人都是在沒人注意的時候悄悄地離開人世的,很少有人有機會看到那一刻。”我說。

“我也是這樣聽說,也許瑪麗亞今晚還不會去世。” 丹洛說完就走了。

在他走後不到半個小時,我又去看瑪麗亞,發現她已經過世了,這時是淩晨一點五十分。

確實太不可思義了。

瑪 麗亞去世三天之後,社區為她舉行葬禮,瑪麗亞的兩個兒子魯迪和科爾都來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們兄弟倆在一起。在瑪麗亞的葬禮儀式過程中,由魯迪和科爾介 紹瑪麗亞的生平,兩兄弟搶著述說母親的故事,在瑪麗亞的生活中點點滴滴都充滿著愛。最後他們說到一句話:“瑪麗亞的為人非常好,以致從來沒有任何人在瑪麗 亞的背後說過她的不是,她總是為鄰居和朋友著想。我們兄弟都為有這樣的媽媽而感到自豪。”這時我才想起幾個月前我問過瑪麗亞的一句話:“瑪麗亞,你是如何 使你的兒子照顧你這麼好?”她說:“送他們到華德福學校去讀書,其他的讓我的兒子告訴你吧。”

走進很多普通的養老院,也 許會感覺到像是走進墓地前的等候室裡,沉悶死寂,一片無望彌漫在空氣中。但是,當你來到這個社區的養老院時,會看到另一番景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老人演 奏的鋼琴曲,工作人員和老人的親切交談,廚房裡散發出的香味,洗衣間裡白髮老人對小嬰兒的微笑,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溫馨和希望。所以這裡的老人都積 極而熱情地活著,安詳而平靜地過世。

在這個雞犬相聞的社區裡,我們家的孩子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玩耍奔跑,爬樹、喂雞、做遊 戲。孩子竄到鄰居的家裡也會找到晚餐,回來時還穿著鄰居孩子的衣服。他們有時也會把小朋友帶回家,把冰箱裡的冰琪淋吃個精光,鄰居的孩子甚至賴著不肯回 家。而那些老人們更時常説明照顧這些孩子們,講故事,散步,甚至一些老人常用巧克力來博取孩子的心,我的孩子才兩歲的時候,就很清楚哪一位老人家的房間裡 有巧克力,而且也知道放在哪個位置。這樣的社區生活中,老人有孩子生活在身邊可以享受到傳統的天倫之樂,孩子們有一種安全感,也有“爺爺奶奶”的關心和愛 護,還可以看到身邊心愛的老人去世而產生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惜。在這裡可以讓人體會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實含義。

桃 花源本來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通過他的詩來告訴世人,理想社會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想不到在這裡就出現著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其實,把理想生活構思變成生活實 踐,世外桃源就在你的心中,無須到外面去尋找。我在美國求學,學習人智學就像陶淵明寫的那位在湖南武陵附近緣溪而行時,無意間進入了一個桃花林中的漁人, 於是我“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進入了桃花源新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http://lowh.5d6d.com/thread-236-1-1.html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以靈性角度揭開各類食物對人體的影響1

以靈性角度揭開各類食物對人體的影響

演講者是魯道夫‧史丹勒博士於1924年7月31日在瑞士納克市
為人智學總部(Dornach),公開且有記錄的演講
他以靈性層次,內觀到食物進入身體的變化與影響
IMG_2915  




我們要對營養有個明白的看法
人們會想"營養"就是我們吃一些東西
就順著口降到胃中,然後就存到身體中,剩餘的就排掉
然後我們又再吃,就是這樣
但是這過程並非如此簡單,要複雜得多
如果我們要瞭解人類與多種食物就竟有何關係
一定要清楚我們必定要吃哪些食物

現在,我們必定需要吃的第一樣物質,就是蛋白質
所有的食物(包括植物水果)中都有蛋白質
第二樣物質就是脂肪,這也是所有食物中都有,脂肪在植物中也有
第三樣物質就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與穀物中有許多
我們吃下它的時候,會被口中的唾液轉化為澱粉
然後在消化的過程中再被轉化成為糖
第四樣物質就是礦物質,所吃的食物中都含有礦物質
【fanny註明:若土地有基因改造或農藥化肥的汙染
植物從大自然中所吸取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將會下降非常多
將導致人體礦物質不足】

首先當我們考慮蛋白質時,一定要了解動物與人類和植物的差異
植物也含有蛋白質,但它們不吃蛋白質,那它們蛋白質從何而來?
它們從地下與空氣中,從礦物的世界(無生命的礦物資源中)得到
人類無法從無生命物質中得到蛋白質,如果可以,他就是植物了
實際上,要活在地球上,人類需要植物。不過有另一項驚人的事實
植物沒有人與動物也無法存活!!!

在地球的進化過程中,萬物早就被人類與動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毒化
因為這進化過程已進行非常久了
若不是植物界有著與動物界、人類不同的特性
那就不會有動物或人類的存在
這植物的綠汁(葉綠素),它是個魔術師,它取下碳留在植物內部,將氧呼出
人類由空氣中吸入氧氣,氧散佈在全身的血液中
在他的血液中有碳,他呼出二氧化碳
想想大自然做了多棒的安排,植物與動物、人就這樣互補不足
人類不只需要植物供給氧氣,更需要整個植物上的需要(除有毒植物外)

我們從植物的根、莖、葉與果來看,首先先看植物的根部
看看根,在土之內,因為礦物質在土中,所以不斷的吸收礦物質
所以植物的根與地球的礦物界有著特別的關係
現在,各位,再看此處,人類與整個地球相關連的部分就是頭部
而非腳。當人類在子宮中開始形成時,最初什麼都沒有,就是有頭

你的頭有著整個宇宙的外形,也是地球的外形,這頭特別需要礦物質
我們需要礦物質來建立骨骼。骨骼需要碳酸鈣、硫酸鈣
這些都是礦物質。各位,例如一個孩子頭部很弱-不專心、過動
他通常會有個對應的症狀-腸內有蟲。如果頭的力量過弱
就會很容易在腸內有蟲,因為頭無法有力的為全身工作
想要當老師的人必須知道這些事,如果有人在老年時心智低落
此人必定在年輕時有過腸中蟲。
若有時你覺得腦袋空空呆呆的,無法正確思考,那麼吃紅蘿蔔一段時間
也會蠻好的,以自然而言,這對孩子的幫助最大
當然還是要吃其他的食物,我們不能只給他吃紅蘿蔔
紅蘿蔔是植物的根,它們長在土中,有大量的礦物質
它們有地球的力量,它被吃下時,經由血液進入頭部
唯有礦物質豐富的物質可以到達頭部,令身體強健
(從根部來的食物都有與紅蘿蔔的效果)

不過,現在如果你將馬鈴薯與紅蘿蔔做比較,首先是它們看起來不同
仔細到土中看,你會看到真根掛於塊莖上,真根很細像髮根一樣
當我們吃馬鈴薯時,事實上是吃腫大的莖,因此它與紅蘿蔔的比較
所含的礦物質量不大,比較沒那麼多"土"性,但它含特多的碳水化合物

所以吃紅蘿蔔,身體很輕鬆,只需唾液去軟化蘿蔔
另胃液素等令紅蘿蔔中重要物質達到頭部
礦物質在各種食物中都有,但是在紅蘿蔔這種根之中含量最大

但是,當我們吃馬鈴薯,首先他們進入口中與胃中
身體必須很費力的從中取出澱粉,然後消化過程在腸中又進一步
為了讓這物質進入血液到達頭部下半部,還要費更多力氣(生的)
因為必須由澱粉中轉出糖,此時才能到達頭部(下半部)
所以我們身體要用更多力量去轉化它,這反而最後令人變弱

馬鈴薯進入了頭部的下半部,是思考與發揮的重要功能之處
因此,您可見到,在早期,沒有多少記者、印刷工業
想想這時代思想擴張多少,只要拿出報紙就知道了
這種思考太多太多了,都是不必要的
這都得要謝謝馬鈴薯的飲食方式
因為吃馬鈴薯的人會不斷的被刺激思考
它除了思考什麼都不能做,這也是為何心肺會變弱的原因
因此馬鈴薯並不是好的食物,反之,所有的穀類(有帶殼的)
也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它們本質讓人們能以最健康的方式組成澱粉與糖
實際上,穀類中的碳水化合物令人強壯的方式更勝於任何其它方式
碳水化合物對肺、喉、上顎幫助很大
IMG_2683  
人類可以說是在進化這條路上走了與動物不同的路
食用穀類的方是與動物不大相同
馬吃燕麥幾乎就是吃燕麥原來長成的樣子
動物生食穀類,就是它原來長在植物上的樣子
鳥類若要靠人先幫他們煮熟種子才能吃,那就糟糕了
但是人類則進化到要煮熟穀類,現在,各位
煮熟的穀類時發生了什麼事?是這樣的,消化食物需要內在的熱量
沒有熱量,我們是無法轉化碳水化合物為澱粉,再成為糖
所以如果我們將外來的熱量加於食物上,就已啟動了『火』的過程
身體就不需要供應所有的熱量來轉化它
試想想,我們將全麥麵粉磨碎成細小的粉末,若非如此
就需要在我們身體內的消化過程來做
將食物帶到某種狀況,讓身體可以更容易消化它們
IMG_2880  
不過日後你會見識到各種營養方面的新傻點子
人們不再烹煮,什麼都吃生的,這是怎麼來的?
這是人們因為物質科學,他們也避談靈性科學
人們依生食過日子可說是鞭打身體,因為身體要用很強的力量來消化
(這是90年前的演講,現代生食者,人人有果汁機,榨汁機
所以身體並不會如史丹勒博士所說的那麼累,不過消化系統弱的人
生食可先從少少量開始,下篇會說沙拉綠色汁液的益處)

下篇繼續談到脂肪與蛋白質........
http://tangyuchi634722.pixnet.net/blog/post/89015095
參考來源為2011年11月15日琉璃光雜誌

圖文引用自http://tangyuchi634722.pixnet.net/blog/post/88756297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問題是成長的契機


『問題』是成長的契機。

不必害怕問題的出現,
能夠看到問題,
證明已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所有的思考和嘗試都是學習的機會。
到最後,
不論問題是否能夠順利完美地解決,
都已在過程中有了學習和磨練的收穫。

這份收穫就是成長的累積。

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正是人生的經歷和智慧成長的過程。


—— ■ 惜 ■ 2012.04.18

(圖片取自網絡)
By: 心靈文思

生死與起落


死亡隸屬於生命 正與出生一樣
舉足是走路 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詩人泰戈爾
Death belongs to life as birth does.
The walk is in the raising of the foot
as in the laying of it down.
~Rabindranath Tagore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健康的關係


一段良好的關係應具備三個條件:

1 誠實

2 對對方懷有真正的興趣

3 對對方的界線有自主的尊重

很明顯的例子,如果一段關係不好,會使人生病。

引用自"自醫學角度出發的教育"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孩子最幸福


泓哲學長:

今天(4/2)晚上到新竹教育大學參加阿花(成虹飛老師)的<人的研究>的讀書會。整堂課下來,印象最深也最有收穫的是阿花的這番話:「一個學生最幸福的就是遇到一個不斷自我追尋成長的老師!因為這個老師會將自我追尋成長的熱情帶給孩子(的生命之中)。」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以前台中海聲華德福學校的李慧芳老師所說的:「華德福老師不斷奮鬥(超越自身生命)的圖像,正是留給孩子最珍貴的資產。」

  上述的話語,對照<人的研究>第一章的最後Steiner所說的:「人對世界的影響不僅透過其行為(what he does),最重要的是其存在狀態(what he is)。」(亦即:一個老師在教室中教什麼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存在?抱持著何種心態以及對生命的態度進入教室來面對孩子,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此,著實發人深省並有所覺察。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孩子有難


轉貼自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孩子有難

以前,孩子在學校出事,常要自己請假去協助孩子。現在時間自己比較可以掌控,也感恩家長的信任,去學校的彈性就比較大。

孩子有難,簡單來說,孩子確實有些困擾行為,可是學校、家長暫時還找不出對策,讓大家都很辛苦,孩子是最手足無措的。

在座有輔導主任、認輔老師、導師、資源班老師,我不斷感恩學校對孩子的付出,這是一定要做到的尊重。

跟老師分析孩子的個性,讓老師在理解孩子的困難之後,還能夠再多給孩子一些包容。
⋯⋯
在進入校園之前,先跟家長還有孩子談過,大概抓到一個建議老師的方向—回應情緒,而非單純聚焦行為。

孩子的情緒影響行為許多,所以,如果沒有正確回應情緒,那麼,孩子在情緒風暴當中,當然會持續產生困擾行為。

面對我們的孩子,千萬小心,觸覺敏感的孩子,不適合抓住孩子;怕看人眼睛的孩子,盡量不要一直瞪著他;要打斷孩子之前,最好等到孩子的動作或情緒告一個段落,或進行預告…

同理孩子,就是回應情緒的第一步,給予具體正面的提示,可以幫助孩子很快知道可以怎麼做,馬上給予鼓勵,這樣的回饋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正確的事。

衝動的孩子,平常就要持續運動;容易受到飲食影響的孩子,就要避免高糖、高鹽、高油脂的食物;對環境敏感的孩子,在任何變動之前,要先預告,要先幫孩子想,當孩子情緒起來的時候,可以到哪裡喘息、平復。

當孩子發脾氣的頻率較高,要思考如何幫助同學接納孩子,避免同學的排擠與言語挑釁。預防重於治療,平常班上如果有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回饋的系統最好,常幫孩子先期營造正面互動的環境與氣氛。



建議永遠給不完,我完全理解,只靠導師一個人,要顧全班也要幫助我們的孩子,實在很不容易。

希望孩子能夠逐漸穩定下來,只是,一段時間後,又得要換環境,現在導師建立起來的默契,下個導師,可能又要重新開始了…

http://www.wretch.cc/blog/andrewh/3333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