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參與幼兒共學的規劃及進行,感謝朋友的邀約。她說我們很互補,每次跟我聊完都可以睡很好。我是個優秀的諮商師。(自產自銷)
今天的共學流程很順,朋友創造了故事跟音樂,我則帶了三個手指謠,包含改編的跳姆指歌。晨圈結束後,我們緊接著在大家用點心時間準備濕水彩材料,讓孩子們自由遊戲跟畫濕水彩。
這是第一次跟二到四歲的孩子工作,而且我們沒有其他資源,全部自己來。我第一次整合行政跟教學,還是在不熟悉的幼兒親子共學團體中。我很高興我不像以前那樣沒有自信,雖然不夠流暢,但也不會不自在。專注於孩子的回應,多於在其他面向觀察。
在她面前,可以透過對話,釐清我們以為的華德福的晨圈,到底是為何而做。
說實在,幼兒晨圈跟小一晨圈很多元素很像,到底差在哪裡?是這次在實作中才發現,原來一樣的歌跟故事,在小學前跟小學後,呈現的方式,還有觀察孩子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剛好,我們下週還要再做小一的晨圈,我原以為要重新設計新的內容,她卻說要沿用大部分。我說我不懂幼兒園的,她說她不懂小一的,剛好可以對話。太好玩了!
剛好,我們下週還要再做小一的晨圈,我原以為要重新設計新的內容,她卻說要沿用大部分。我說我不懂幼兒園的,她說她不懂小一的,剛好可以對話。太好玩了!
我之前在遇到備課困難時,問題意識不夠,加上網路資源跟書目也不夠,就算找到文章了,也不太能想像實際的狀態。(跟現在比起來)
現在網路文章跟書籍很多,誰說的是對的,誰的可以參考,其實都非常燒腦。
真的需要很多的時間去經驗,才能夠體會。我想起依萍曾經說的話。
真的需要很多的時間去經驗,才能夠體會。我想起依萍曾經說的話。
師訓老師們也時常說,既然都已經上完完整師訓了,就應該直接進入現場。但是我現在發現,還是有很多過程的,而且因人而異。像我就會需要更完整的現場儲備教師的經驗。完完整整的跟著一個老師從觀察學生、備課討論、課後討論、理論與實作的差異等等。教學時這些會分開講,但整合才是最困難的。
我們教給學生時會在意切割到孩子們可以一步步跟上,但師訓少了這些。所以對於新手老師是很消耗的,特別還要加上個人的生活平衡、人際處理、生命課題、家長生命課題,實在是太強烈了。面對著前方那些老師們,真的是敬佩。
但每個人有自己的時程,我也總算慢慢跟上來了。心裡有種滿足跟踏實。今天收到那意思意思的一百元,對一個投射者而言,卻是千金萬兩重呀!終於遇上我的伯樂了!感謝天。
隨著今天的課程結束,有些問題冒出來。期待下個RPG角色出現讓我點開捲軸。
隨著今天的課程結束,有些問題冒出來。期待下個RPG角色出現讓我點開捲軸。
1.幼兒晨圈不同學校怎麼做?注重的幼兒教學目標是什麼?要孩子體驗什麼或達成什麼?
2.小一晨圈跟幼兒晨圈差在哪裡?教學目標差在哪裡?在同樣的活動中,該怎麼評估孩子的表現?
3.孩子不能參與活動,該怎麼觀察是他有困難,或是晨圈設計問題,或是老師的帶法要調整?
4.如何設計問卷做需求性調查?
5.如何包裝課程,讓收費可以達成正常的鐘點費?
2.小一晨圈跟幼兒晨圈差在哪裡?教學目標差在哪裡?在同樣的活動中,該怎麼評估孩子的表現?
3.孩子不能參與活動,該怎麼觀察是他有困難,或是晨圈設計問題,或是老師的帶法要調整?
4.如何設計問卷做需求性調查?
5.如何包裝課程,讓收費可以達成正常的鐘點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